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绪论 | 第11-19页 |
一、选题研究的背景、内容及现状 | 第11-16页 |
1.选题研究的背景、内容 | 第11-13页 |
2.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二、选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6页 |
三、选题研究预期目标 | 第16页 |
四、特定概念的阐释 | 第16-19页 |
1.银幕时代 | 第16页 |
2.屏幕时代 | 第16-17页 |
3.影视的叙事 | 第17页 |
4.影视的风格 | 第17-19页 |
第一章 “图像时代”《红楼梦》影视改编与传播 | 第19-29页 |
第一节 改编的“三性”及标准 | 第19-24页 |
一、改编的“三性” | 第19-21页 |
二、改编的原则及其成功的评判标准 | 第21-24页 |
第二节 改编传播的模式与受众感受 | 第24-26页 |
一、影视创作内容的不同模式 | 第24-25页 |
二、影视创作风格的不同模式 | 第25-26页 |
第三节 改编的困惑与思考 | 第26-29页 |
一、文本语言与影像试听语言的“不可通约性” | 第26-27页 |
二、影视改编的“双重性” | 第27-29页 |
第二章 银幕时代的“红楼”剧 | 第29-63页 |
第一节 电影中的梦境 | 第29-48页 |
一、《红楼梦》电影改编摄制的发生与发展期(1924-1949) | 第29-34页 |
二、《红楼梦》电影创作的多产期和繁荣期(1950-1978) | 第34-44页 |
三、《红楼梦》电影的沉滞期与复兴期(1979-2013) | 第44-48页 |
第二节 “造梦人”:红楼梦的电影创作者 | 第48-51页 |
一、编剧篇 | 第48-49页 |
二、导演篇 | 第49-51页 |
第三节 谢铁骊的红楼梦境 | 第51-63页 |
一、电影的特有潜能——景深镜头的诠释,虚幻场景的运用 | 第51-52页 |
二、电影《红楼梦》光影世界的探索 | 第52-57页 |
三、追求“红楼梦境”的不足 | 第57-63页 |
第三章 屏幕时代的“红楼”剧 | 第63-95页 |
第一节 电视剧中的梦境 | 第63-72页 |
第二节 电视剧改编的先行者 | 第72-74页 |
一、编剧思想的重要性 | 第72-73页 |
二、《红楼梦》电视剧创作中重要的编剧 | 第73-74页 |
第三节 王扶林建构的“梦境” | 第74-95页 |
一、有关素材的总体选择 | 第74-77页 |
二、精致的场面调度 | 第77-79页 |
三、情节需要设置两条线索 | 第79-80页 |
四、演员的挑选 | 第80-81页 |
五、故事情节的设置 | 第81-83页 |
六、各种元素和造型手段的表意功能 | 第83-92页 |
七、美中不足 | 第92-95页 |
结语 | 第95-97页 |
致谢 | 第97-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