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一般工业技术论文--工程材料学论文--复合材料论文--非金属复合材料论文

功能性聚砜酰胺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30页
   ·聚砜酰胺纤维的概述第13-20页
     ·聚砜酰胺纤维的制备工艺第13-14页
     ·聚砜酰胺纤维的化学组成第14-15页
     ·聚砜酰胺纤维的基本性能第15-18页
     ·聚砜酰胺纤维的应用领域第18-20页
   ·聚砜酰胺的发展与研究现状第20-22页
     ·聚砜酰胺纤维的发展概况第20-21页
     ·聚砜酰胺纤维的研究现状第21-22页
   ·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第22-25页
     ·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第23-24页
     ·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的性能第24-25页
   ·纳米颗粒的性能简介第25-26页
     ·碳纳米管的性能第25-26页
     ·纳米二氧化钛的性能第26页
   ·纳米颗粒的表面改性第26-29页
     ·纳米颗粒的团聚原理第26-27页
     ·纳米粒子的表面改性第27-29页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第29-30页
     ·研究内容第29页
     ·研究意义第29-30页
第二章 聚砜酰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和性能表征第30-50页
   ·实验部分第30-34页
     ·实验原材料第30页
     ·仪器设备第30-31页
     ·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第31-34页
   ·复合材料的结构表征第34-35页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第34-35页
     ·光学显微镜分析第35页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第35页
     ·X射线衍射(XRD)分析第35页
   ·结果与讨论第35-50页
     ·纳米颗粒在复合材料中的分散情况第35-40页
     ·复合材料的微观形貌观察第40-43页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第43-46页
     ·复合材料的结晶性能分析第46-50页
第三章 功能性聚砜酰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第50-58页
   ·共混聚合物的界面相容性第50-51页
   ·改善共混高聚物的相容性第51-52页
     ·添加增溶剂第51页
     ·低分子量化合物的增容作用第51-52页
   ·单纤维的力学性能测试第52页
   ·结果与讨论第52-58页
     ·PSA基纳米复合纤维的力学性能第52-55页
     ·力学性能物理模型的建立与分析第55-58页
第四章 功能性聚砜酰胺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能第58-73页
   ·热重分析(TG)的基本原理第58页
   ·TG实验测试第58-59页
   ·结果与讨论第59-73页
     ·热重法分析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能第59-67页
     ·共混体系的导热系数第67-71页
     ·导热模型分析PSA复合材料的热性能第71-73页
第五章 功能性聚砜酰胺复合材料的导电性能第73-82页
   ·纳米颗粒的导电改性研究第73-75页
     ·导电机理第73-74页
     ·碳纳米管的导电特性第74页
     ·纳米二氧化钛的导电性能第74-75页
   ·实验部分第75页
     ·实验材料及设备第75页
     ·复合材料表面比电阻的测定第75页
   ·结果与讨论第75-82页
     ·导电网络的建立与分析第75-77页
     ·PSA复合材料的导电性能第77-82页
第六章 功能性聚砜酰胺复合材料的抗紫外线性能第82-90页
   ·纳米二氧化钛抗紫外线的作用机理第82-83页
     ·吸收机理第82-83页
     ·散射机理第83页
   ·碳纳米管的光学性质第83-84页
   ·实验部分第84页
     ·实验材料及设备第84页
     ·复合材料抗紫外线性能的测定第84页
   ·结果与讨论第84-90页
     ·PSA/nano-TiO2复合材料的抗紫外线性能第84-86页
     ·PSA/CNT复合材料的抗紫外线性能第86-87页
     ·PSA/CNT/nano-TiO2复合材料的抗紫外线性能第87-90页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第90-93页
   ·结论第90-92页
   ·展望第92-93页
参考文献第93-97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97-98页
致谢第98-99页

论文共9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以PAMAM为活化载体的化学镀电磁屏蔽织物的制备
下一篇:复合结构隔热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