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7页 |
内容提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5页 |
绪论 | 第15-23页 |
一、 研究缘起 | 第15-17页 |
二、 研究现状 | 第17-21页 |
三、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21-23页 |
第一章 《朝鲜古写徽州本朱子语类》传播研究 | 第23-34页 |
第一节 《朝鲜古写徽州本朱子语类》在朝鲜的流传 | 第23-30页 |
一、 各版《朱子语类》在朝鲜的传抄刻印 | 第24-28页 |
二、 《朝鲜古写徽州本朱子语类》的刻印传抄 | 第28-30页 |
第二节 《朝鲜古写徽州本朱子语类》在日本的流传 | 第30-34页 |
一、 《朝鲜古写徽州本朱子语类》在朝鲜亡佚原因考 | 第30-31页 |
二、 《朝鲜古写徽州本朱子语类》在日本的流传 | 第31-34页 |
第二章 《朝鲜古写徽州本朱子语类》文本研究 | 第34-117页 |
第一节 《朝鲜古写徽州本朱子语类》内封题字辨析 | 第34-37页 |
第二节 《朝鲜古写徽州本朱子语类》抄录者姓氏考辨 | 第37-63页 |
一、 卷首汇编抄录者姓名有错漏混乱 | 第37-43页 |
二、 卷首与文本中抄录者姓名异同考析 | 第43-63页 |
1. 卷首姓氏未见于文本中者考辨 | 第43-44页 |
2. 姓名混淆不清考析 | 第44-46页 |
3. 文本中抄录者姓名未见于卷首考辨 | 第46-63页 |
第三节 《朝鲜古写徽州本朱子语类》抄录者姓氏汇编 | 第63-64页 |
第四节 《朝鲜古写徽州本朱子语类》文本整理 | 第64-117页 |
一、 朝鲜古写本中抄错行之语录整理 | 第65-85页 |
二、 朝鲜古写本中有重复抄录之语录整理 | 第85-105页 |
三、 朝鲜古写本中有错字、漏字之语录整理 | 第105-117页 |
第三章 《徽州刊朱子语类》研究 | 第117-129页 |
第一节 《徽州刊朱子语类》刊刻过程考 | 第117-119页 |
第二节 《徽州刊朱子语类》底本考 | 第119-122页 |
第三节 《徽州刊朱子语类》卷首资料辨析 | 第122-124页 |
第四节 《徽州刊朱子语类》正名 | 第124-127页 |
一、 《徽类》不等同于《蜀类》(蜀本、黄士毅编辑本) | 第124-126页 |
二、 《徽类》(淳祐十二年初刻本)不等同于朝鲜古写本 | 第126-127页 |
第五节 《徽州刊朱子语类》与《徽州刊朱子语续类》的关系 | 第127-129页 |
第四章 《徽州刊朱子语类》与黎靖德本《朱子语类》比较 | 第129-156页 |
第一节 黎靖德本《朱子语类》之底本考 | 第129-141页 |
一、 黎靖德混淆《徽类》与《蜀类》 | 第129-135页 |
二、 参用《徽续类》《池录》《饶录》《饶后录》《建别录》 | 第135-141页 |
第二节 黎靖德本《朱子语类》抄录者姓氏辨正 | 第141-152页 |
一、 籍贯记录考辨 | 第141-147页 |
二、 姓氏记录正误 | 第147-151页 |
三、 不知何氏 | 第151-152页 |
第三节 黎靖德编纂《朱子语类》的功过 | 第152-156页 |
第五章 朝鲜古写本有而黎靖德本无之朱子语录考 | 第156-206页 |
第六章 朝鲜古写本与黎靖德本之语录详略考异 | 第206-303页 |
第七章 朝鲜古写本与黎靖德本差异之字、词、句比较 | 第303-321页 |
结语 | 第321-324页 |
附录 | 第324-328页 |
征引文献 | 第324-328页 |
参考文献 | 第328-335页 |
作者简历 | 第3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