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0-17页 |
(一) 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 第10-11页 |
(二) 目前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三)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第14-15页 |
(四) 重点和创新之处 | 第15-17页 |
一、 文化安全内涵与地位 | 第17-23页 |
(一) 文化安全相关概念 | 第17-20页 |
1. 文化 | 第17-18页 |
2. 文化安全 | 第18页 |
3. 文化霸权 | 第18-19页 |
4. 文化安全的基本内容 | 第19-20页 |
(二) 文化安全的重要地位 | 第20-23页 |
1. 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 | 第20-21页 |
2. 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的灵魂 | 第21-23页 |
二、 社会转型期我国文化安全的影响因素 | 第23-31页 |
(一) 社会转型期的基本内涵 | 第23-24页 |
(二) 社会转型时期国内影响文化安全的几个重要因素 | 第24-28页 |
1. 对外开放间接为西方文化霸权主义提供了更大的渗透空间 | 第24页 |
2. 市场经济背景下的观念碰撞有可能为西方文化渗透提供缺口 | 第24-25页 |
3. 转型时期的社会消极现象经常成为霸权文化的攻击借口 | 第25-26页 |
4. 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导致人们价值取向多样化 | 第26页 |
5. 民族宗教问题始终是我国文化安全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 | 第26-27页 |
6. 文化原创力与品味降低是文化安全的严重隐忧 | 第27-28页 |
(三) 国际文化霸权主义对我国文化安全的影响 | 第28-31页 |
1. 利用外交手段,压我开放市场 | 第28页 |
2. 利用技术优势,扩张文化阵地 | 第28-29页 |
3. 利用媒体优势,丑化中国形象 | 第29-31页 |
三、 社会转型期内文化安全遭受的主要威胁及其成因分析 | 第31-38页 |
(一) 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图谋不变 | 第31-32页 |
(二) 价值观念多元化是社会文化安全面临挑战的主要社会因素 | 第32-33页 |
(三) 优秀民族文化认同的缺失是文化安全面临挑战的深层动因 | 第33页 |
(四) 社会消极现象是影响社会价值观念的显著诱因 | 第33-34页 |
(五) 多样性文化生态冲击着人们的道德观念 | 第34-36页 |
(六) 多元文化交织冲击着人们的道德情感 | 第36页 |
(七) 网络渗透是危害社会思想健康的重要渠道 | 第36-38页 |
四、 应对社会转型期内文化安全现实挑战的对策性思考 | 第38-45页 |
(一) 加强理论武装,提高辨识能力 | 第38-39页 |
(二) 坚持疏堵结合,加强正面导向 | 第39-40页 |
(三) 挖掘传统资源,打牢文化底蕴 | 第40-41页 |
(四) 重视传媒手段,占领网络阵地 | 第41-43页 |
1. 做大做强一批有重大影响的新闻网站 | 第41-42页 |
2. 充分发挥一些知名商业网站的辅助功能 | 第42页 |
3. 增强政府网站的导向功能 | 第42-43页 |
(五) 合理兼收并蓄,改造意识形态 | 第43页 |
(六) 重视人才培养,加强队伍建设 | 第43-45页 |
结论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附录 | 第49-52页 |
后记 | 第52-5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