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引言 | 第7-12页 |
第一节 宋初“晚唐体”的概念考辨 | 第7-10页 |
第二节 宋初晚唐体的研究现状及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第一章 宋初“晚唐体”诗人及其产生的背景 | 第12-21页 |
第一节 宋初“晚唐体”——隐士、僧人、显贵 | 第12-15页 |
第二节 唐末宋初的禅宗背景及士林文化 | 第15-21页 |
一、 晚唐五代与宋初禅宗的发展及对诗人及诗歌的影响 | 第15-17页 |
二、 从中晚唐文人“末世情怀”到宋初文人“与君共治天下” | 第17-21页 |
第二章 宋初“晚唐体”独特的审美空间构筑 | 第21-27页 |
第一节 幽微、清寒的意象 | 第21-23页 |
第二节 时间的并行和光线的交迭 | 第23-24页 |
第三节 “格律”与“灵感” | 第24-25页 |
第四节 自我的“迷失”与“隐喻” | 第25-27页 |
第三章 诗歌审美精神对于自由人格的构筑 | 第27-31页 |
第一节 “苦吟”独特的象征意义和精神内涵 | 第27-28页 |
第二节 诗歌意象对于内在精神的沉淀 | 第28-31页 |
第四章 宋初“晚唐体”诗人的交游 | 第31-36页 |
第一节 儒家核心价值理念的对抗 | 第31-33页 |
第二节 建构自由、自觉的山林、寺庙文化场域 | 第33-34页 |
第三节 独特的地理空间和心灵空间及其与家国政治场域的距离 | 第34-36页 |
第五章 宋初“晚唐体”及其诗人的影响 | 第36-43页 |
第一节 对宋代士人人格建构的影响 | 第36-37页 |
第二节 “永嘉四灵”对其诗风的继承 | 第37-39页 |
第三节 对明代“尚侠文化”的意义 | 第39-40页 |
第四节 蕴涵的现代审美精神 | 第40-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9页 |
后记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