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9-20页 |
·白黄侧耳概述 | 第9-10页 |
·分类学地位及分布 | 第9页 |
·形态特征 | 第9页 |
·生物学特性 | 第9-10页 |
·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 | 第10页 |
·白黄侧耳的生活史与交配系统 | 第10-12页 |
·食用菌的生活史 | 第10-11页 |
·食用菌的交配系统 | 第11-12页 |
·食用菌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 第12-16页 |
·食用菌中常用的分子标记技术简介 | 第12-14页 |
·分子标记技术在食用菌研究上的应用 | 第14-16页 |
·集群分离分析法(BSA)的技术原理和应用 | 第16-17页 |
·技术原理 | 第16页 |
·群体分离分析法在实际研究中的应用 | 第16-17页 |
·国内外有关生物颜色性状的研究 | 第17-19页 |
·动植物上有关颜色性状的研究 | 第17-18页 |
·菌物上有关颜色性状的研究 | 第18-19页 |
·研究背景和立题依据 | 第19-20页 |
第二章 白黄侧耳子实体颜色遗传规律 | 第20-3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0-23页 |
·供试菌株 | 第20页 |
·试验用品及仪器 | 第20-21页 |
·试验方法 | 第21-2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3-27页 |
·担孢子单核体的获得 | 第23页 |
·部分菌株交配结果及交配型的分析 | 第23-25页 |
·各家系群体的构建 | 第25-26页 |
·颜色测量 | 第26-27页 |
·结论 | 第27-30页 |
·白色亲本P1为纯合体,暗灰褐色亲本P2为杂合体 | 第27-28页 |
·暗灰褐色对白色为不完全显性 | 第28页 |
·颜色性状由两对主基因控制 | 第28-30页 |
·菌盖颜色 | 第30页 |
·讨论 | 第30-31页 |
第三章 白黄侧耳颜色性状相关分子标记的初步研究 | 第31-45页 |
·供试材料 | 第31-33页 |
·供试菌株 | 第31页 |
·供试培养基 | 第31-32页 |
·试验试剂 | 第32-33页 |
·试验方法 | 第33-40页 |
·菌丝的活化培养与收集 | 第33页 |
·基因组DNA提取 | 第33-34页 |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 第34-35页 |
·PCR产物的切胶回收 | 第35页 |
·回收产物的克隆转化 | 第35-36页 |
·克隆检测 | 第36-37页 |
·近等基因池的制备 | 第37页 |
·BSA-RAPD的扩增与检测 | 第37-39页 |
·测序及特征性序列扩增区域(SCAR)标记引物的合成 | 第39页 |
·SCAR标记引物PCR | 第39-40页 |
·结果分析 | 第40-44页 |
·引物筛选 | 第40-41页 |
·SCAR标记的转化 | 第41-44页 |
·讨论 | 第44-45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作者简介 | 第52-53页 |
附录Ⅰ | 第53-54页 |
附录Ⅱ | 第54-55页 |
附录Ⅲ | 第55-57页 |
附录Ⅳ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