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34页 |
·大黄的简介 | 第11页 |
·大黄的主要成分及分析方法 | 第11-30页 |
·鞣质类化合物 | 第11-16页 |
·鞣质类化合物的种类 | 第11-12页 |
·鞣质类化合物的性质 | 第12页 |
·鞣质的生理功能 | 第12-13页 |
·鞣质的提取方法 | 第13-14页 |
·鞣质的定性检验 | 第14-15页 |
·鞣质含量的测定方法 | 第15-16页 |
·有机酸类 | 第16-19页 |
·有机酸的性质 | 第16-17页 |
·有机酸的生理作用 | 第17页 |
·有机酸的提取方法 | 第17-18页 |
·有机酸的含量测定 | 第18-19页 |
·挥发油类 | 第19-22页 |
·挥发油的性质 | 第19页 |
·挥发油的生理作用 | 第19-20页 |
·挥发油的提取方法 | 第20-21页 |
·挥发油的含量测定 | 第21-22页 |
·微量元素简介 | 第22-27页 |
·微量元素的分类 | 第22-23页 |
·有机体内微量元素的生理作用 | 第23页 |
·微量元素的提取方法 | 第23-24页 |
·微量元素的测定方法 | 第24-27页 |
·白藜芦醇 | 第27-29页 |
·白藜芦醇的性质 | 第27页 |
·白藜芦醇的提取方法 | 第27-28页 |
·白藜卢醇的含量测定 | 第28-29页 |
·白藜芦醇的生理作用 | 第29页 |
·大黄中其他成分 | 第29-30页 |
·大黄的药理作用 | 第30-32页 |
·大黄的泻下作用 | 第30页 |
·大黄的抗菌作用 | 第30页 |
·大黄可以治疗慢性肾衰的作用 | 第30页 |
·大黄的止血作用 | 第30页 |
·大黄的保肝作用 | 第30-31页 |
·大黄的抗炎作用 | 第31页 |
·大黄的退热作用 | 第31页 |
·大黄抗衰老作用 | 第31页 |
·增强免疫力的作用 | 第31页 |
·大黄的抗癌作用 | 第31-32页 |
·大黄降脂作用 | 第32页 |
·大黄的研究现状 | 第32页 |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创新点和科学意义 | 第32-34页 |
·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第32-33页 |
·本课题的科学意义 | 第33-34页 |
第二章 大黄中活性成分的提取及含量测定 | 第34-60页 |
·引言 | 第34页 |
·实验药材、仪器及试剂 | 第34-35页 |
·药材 | 第34页 |
·仪器 | 第34-35页 |
·试剂 | 第35页 |
·实验内容及方法 | 第35-45页 |
·大黄样品的制备 | 第35页 |
·酸碱滴定法测定大黄中总鞣质含量 | 第35-36页 |
·水煎煮法样品溶液的制备 | 第35页 |
·超声提取样品的制备 | 第35-36页 |
·鞣质含量的测定 | 第36页 |
·分光光法测定大黄总鞣质的含量 | 第36-37页 |
·Folin试剂的配制 | 第36页 |
·pH=4.5 HAC—NaAC缓冲溶液的配制 | 第36页 |
·碳酸钠溶液的配制(1.5%) | 第36-37页 |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37页 |
·超声波法提取大黄中的鞣质 | 第37页 |
·大黄中鞣质含量的测定 | 第37页 |
·大黄中总有机酸含量的测定 | 第37-39页 |
·标准NaOH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 第37-38页 |
·标准HCl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 第38页 |
·柠檬酸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 第38页 |
·总有机酸含量的测定 | 第38-39页 |
·大黄中挥发油的含量 | 第39页 |
·超临界萃取提取大黄挥发油 | 第39页 |
·大黄中水分及挥发物的含量测定 | 第39页 |
·离子火焰法测定大黄及大黄挥发油微量元素的含量 | 第39-42页 |
·大黄的湿法消解微量元素的提取 | 第39-40页 |
·大黄挥发油的湿法消解微量元素提取 | 第40页 |
·仪器工作条件 | 第40页 |
·各元素标准溶液的制备 | 第40-41页 |
·分析参数 | 第41-42页 |
·微波消解-ICP-MS法测定大黄中的微量元素含量 | 第42-45页 |
·微量元素的提取 | 第42-43页 |
·标准溶液的配制 | 第43页 |
·ICP-MS工作参数设定 | 第43页 |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43-45页 |
·大黄中白藜芦醇的含量的测定 | 第45页 |
·白藜芦醇的提取 | 第45页 |
·大黄中白藜芦醇含量的测定 | 第45页 |
·大黄的热重分析 | 第45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5-59页 |
·络合滴定法测定总鞣质含量的结果 | 第45-47页 |
·鞣质的定性检验 | 第45-46页 |
·加热回流法测定鞣质的含量 | 第46页 |
·超声法测定鞣质含量的结果 | 第46页 |
·稳定性实验 | 第46-4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7页 |
·分光光度法测定总鞣质含量的结果 | 第47页 |
·鞣质的含量的测定 | 第47页 |
·精密度实验 | 第47页 |
·酸碱滴定法测定大黄中总有机酸的含量的结果 | 第47-49页 |
·超声波提取法总有机酸的含量的测定 | 第47-48页 |
·加样回收实验 | 第48页 |
·精密度实验 | 第48页 |
·重现性实验 | 第48-49页 |
·超临界CO_2法测定挥发油含量的测定结果 | 第49-51页 |
·折光指数 | 第49页 |
·挥发油含量的测定 | 第49页 |
·超临界萃取法精密度检验 | 第49-50页 |
·气质联用检测 | 第50-51页 |
·湿法消解-离子火焰法测定大黄中微量元素的含量的结果 | 第51-53页 |
·微量元素的含量测定 | 第51页 |
·精密度实验 | 第51-52页 |
·大黄挥发油的金属含量 | 第52页 |
·精密度实验 | 第5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2-53页 |
·微波消解-ICP-MS法测定大黄中微量元素的含量的结果 | 第53-55页 |
·微量元素含量 | 第53-54页 |
·测定方法的准确度 | 第54-55页 |
·白藜芦醇的测定结果 | 第55-58页 |
·白藜芦醇的定性检验 | 第55页 |
·白藜芦醇的液相色谱分析 | 第55-56页 |
·白藜芦醇的含量 | 第56页 |
·白藜芦醇的红外分析 | 第56页 |
·白藜芦醇的紫外分析 | 第56-57页 |
·白藜芦醇的显微结构分析 | 第57-58页 |
·大黄的热重分析 | 第58-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三章 大黄中主要成分的提取条件优化 | 第60-72页 |
·引言 | 第60页 |
·实验仪器 | 第60-61页 |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61页 |
·实验方法 | 第61-70页 |
·络合中和滴定法大黄中鞣质含量的结果及分析 | 第61-64页 |
·设计因素水平 | 第61-62页 |
·正交优化实验 | 第62-63页 |
·精密度实验 | 第63页 |
·精密度实验 | 第63-6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4页 |
·分光光度法测定大黄中鞣质的含量 | 第64-66页 |
·用不同溶剂对大黄鞣质提取的影响 | 第64-65页 |
·用不同浓度的丙酮对大黄中鞣质含量的影响 | 第65页 |
·超声时间对大黄中鞣质含量提取的影响 | 第65-66页 |
·大黄中有机酸的条件优化 | 第66-67页 |
·设计因素水平 | 第66页 |
·正交优化实验 | 第66-67页 |
·精密度实验 | 第67页 |
·重复性实验 | 第67页 |
·大黄挥发油的测定及结果分析 | 第67-69页 |
·萃取条件 | 第67-68页 |
·正交优化实验 | 第68页 |
·精密度检验 | 第68-69页 |
·重复性实验 | 第69页 |
·离子火焰法测定大黄中微量元素结果与分析 | 第69页 |
·浓硝酸和高氯酸的用量对测定结果的影响 | 第69页 |
·消解时间对测定结果的影响 | 第69页 |
·消解温度对测定结果的影响 | 第69页 |
·标准曲线对测定结果的影响 | 第69页 |
·微波消解ICP-MS法测定微量元素含量的结果与分析 | 第69-70页 |
·消解介质和温度的影响 | 第69-70页 |
·仪器工作参数的最佳化 | 第70页 |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8页 |
个人简历 | 第78-79页 |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