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35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7页 |
·问题的提出与选题背景 | 第11-15页 |
·研究意义 | 第15-17页 |
·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研究综述 | 第17-29页 |
·国外关于遗产旅游研究进展 | 第17-22页 |
·近十年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研究进展与动态 | 第22-27页 |
·文献述评与国外研究对本文的启示 | 第27-29页 |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第29-31页 |
·研究目标 | 第29-30页 |
·研究内容 | 第30-31页 |
·研究创新点 | 第31-32页 |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32-35页 |
·研究方法 | 第32-34页 |
·技术路线 | 第34-35页 |
第2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相关概念的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35-58页 |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35-46页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第35-42页 |
·文化旅游 | 第42-43页 |
·遗产旅游 | 第43-45页 |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 | 第45-46页 |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理论基础 | 第46-58页 |
·文化变迁理论 | 第46-49页 |
·文化资本理论 | 第49-50页 |
·舞台真实理论 | 第50-56页 |
·旅游地理学理论 | 第56-58页 |
第3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调查与分析 | 第58-82页 |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类别 | 第58-67页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 | 第58-62页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 | 第62-64页 |
·对“国标”《中国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与评价》的分析 | 第64-65页 |
·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存在形态的分类 | 第65-67页 |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调查——以莲花山“花儿”为例 | 第67-82页 |
·“花儿”的类型与空间分布 | 第67-69页 |
·莲花山“花儿”的文化地理学调查 | 第69-82页 |
第4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价值评价 | 第82-108页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性质 | 第82-84页 |
·从文化遗产到旅游资源 | 第82-83页 |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影响 | 第83-84页 |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价值评价体系的构建 | 第84-105页 |
·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价值评价体系的目的 | 第84-86页 |
·评价主体 | 第86页 |
·评价原则 | 第86-87页 |
·评价内容 | 第87页 |
·评价指标的选取 | 第87-95页 |
·评价方法 | 第95-97页 |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价值评价体系的确立 | 第97-103页 |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价值评价赋值标准 | 第103-105页 |
·莲花山“花儿”旅游开发价值评价 | 第105-108页 |
第5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市场分析及产品化转型研究 | 第108-130页 |
·案例调研区域概况及调研方法 | 第108-111页 |
·调研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现状 | 第108-110页 |
·调研方法 | 第110-111页 |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者 | 第111-122页 |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者客观型衡量因素调查与分析 | 第111-116页 |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者推断型衡量因素 | 第116-120页 |
·潜在的遗产需求与遗产闲置 | 第120-122页 |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开发 | 第122-130页 |
·以市场营销方式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 | 第122-124页 |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的层次结构 | 第124-125页 |
·莲花山“花儿”旅游产品开发 | 第125-130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30-133页 |
·主要结论 | 第130-131页 |
·研究展望 | 第131-133页 |
参考文献 | 第133-141页 |
附录1:非物质文化遗产“花儿”的传承状况调查问卷 | 第141-143页 |
附录2: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市场调查问卷 | 第143-145页 |
附录3:首届莲花山“花儿”艺术节游客感知调查问卷 | 第145-146页 |
附录4: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价值评价专家调查问卷1 | 第146-148页 |
附录5: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价值评价专家调查问卷2 | 第148-151页 |
附录6:实地调研照片 | 第151-153页 |
附录7:《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国家标准 | 第153-155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55-156页 |
致谢 | 第1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