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伦理学(道德哲学)论文--伦理学理论与方法论论文--伦理学史论文

儒家身心观研究

中文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4页
目录第14-18页
导论第18-40页
 一、身心观是儒家思想的重要论题第18-24页
 二、儒家身心观研究动态第24-35页
 三、本文的主要观点和思路第35-40页
第一章 儒家身心观的历史考察第40-82页
 第一节 心之内涵的考察第41-60页
  一、心的三层内涵第41-46页
  二、心的功能与活动第46-53页
  三、心与相关范畴第53-60页
 第二节 身之内涵的考察第60-68页
  一、形躯之身第61-64页
  二、社会文化之身第64-66页
  三、超越之身第66-68页
 第三节 儒家身心观的历史沿革第68-82页
  一、春秋之前的思想萌芽第69-71页
  二、先秦时期的初具形态第71-74页
  三、魏晋时期的率性自然第74-76页
  四、宋明时期的极端发展第76-78页
  五、明清之际的峰回路转第78-82页
第二章 儒家身心观的伦理意涵第82-127页
 第一节 儒家身心观的理论意义第82-94页
  一、主体性道德的发展和完善第82-88页
  二、以个体生命为内容第88-91页
  三、道德理性与感官欲望矛盾的最佳解决路径第91-94页
 第二节 儒家身心观的理论特点第94-111页
  一、儒家身心观与佛道身心观的同异第95-104页
  二、儒家身心观与西方身心观的分殊第104-111页
 第三节 儒家身心观的伦理实质第111-127页
  一、一个道德选择的问题第112-115页
  二、身心观的伦理实质是理欲问题第115-120页
  三、儒家的理欲观第120-127页
第三章 身心分化:人本质追问的困境 #0第127-168页
 第一节 身与心分化的理论表现第127-144页
  一、小体与大体的分立第128-130页
  二、人心与道心的区别第130-135页
  三、天理与人欲的对立第135-144页
 第二节 身心分立的文化语境第144-155页
  一、三种倾向第144-147页
  二、两种张力第147-151页
  三、一心独契第151-155页
 第三节 理学身心两分的理论成因第155-168页
  一、本体论:天与人之间的差距第156-159页
  二、理气观:理一分殊第159-163页
  三、人性论:人性二元第163-168页
第四章 身心合一:人的本质的完善第168-216页
 第一节 修养身心:身心对立的消弭第168-191页
  一、“感”的工夫第169-176页
  二、“体”的工夫第176-180页
  三、“反”的工夫第180-191页
 第二节 成身与成性:身心合一的实现第191-209页
  一、成身第192-196页
  二、成性第196-204页
  三、成身与成性的合一第204-209页
 第三节 身心修养的特征第209-216页
  一、日用伦常第210-213页
  二、知行合一第213-214页
  三、内外互动第214-216页
第五章 修齐治平:人的本质的实现第216-244页
 第一节 个体的完善:身心修养的起点第216-220页
  一、自我的挺立得力于理性对欲望的节制第217-219页
  二、个人的完善必须立足于德性修养第219-220页
 第二节 家国天下:身心修养的展开第220-227页
  一、“仁者爱人”:个人身心的向外延展第221-223页
  二、家国天下的进程始以身心第223-227页
 第三节 与天地参:身心超越的实现第227-244页
  一、成身与成性合一:德者得也的道德追求第228-237页
  二、身心合一:天人沟通的基础第237-239页
  三、安身立命:乐天知命的身心安顿方式第239-244页
第六章 儒家身心观的总体评价第244-268页
 第一节 儒家身心观的得失第244-254页
  一、儒家身心观的理论价值第244-247页
  二、儒家身心观的局限与不足第247-254页
 第二节 儒家身心观的现代意义第254-268页
  一、当今社会现实的伦理考虑第254-259页
  二、儒家身心一体的现代价值第259-268页
参考文献第268-274页
附录第274-275页
后记第275-276页

论文共2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马克思劳动伦理思想研究
下一篇:长沙市社区公园规划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