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沁水盆地东缘太行大断裂构造变形特征及成因探讨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前言 | 第9-14页 |
| 1. 选题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 2. 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3.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 4. 主要工作量 | 第11页 |
| 5. 主要认识 | 第11-14页 |
| 第一章 区域地质构造概况 | 第14-19页 |
|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4-16页 |
| ·太行大断裂地质概况 | 第15-16页 |
| ·区域地层概况 | 第16-19页 |
| 第二章 太行大断裂及盆地构造变形特征 | 第19-28页 |
| ·太行大断裂构造变形特征 | 第19-23页 |
| ·北部构造特征 | 第19-20页 |
| ·中部构造特征 | 第20-21页 |
| ·南部构造特征 | 第21-23页 |
| ·沁水盆地构造变形特征 | 第23-28页 |
| ·沾尚-武乡-阳城NNE褶皱带 | 第24页 |
| ·娘子关-坪头盆缘翘倾带 | 第24-25页 |
| ·析城山盆缘翘倾带 | 第25页 |
| ·太岳山盆缘翘倾带 | 第25页 |
| ·郭道-安泽近SN向褶皱带 | 第25页 |
| ·普洞-来远NEE向褶皱带 | 第25-26页 |
| ·盂县盆缘翘倾带 | 第26页 |
| ·离石断裂带 | 第26-28页 |
| 第三章 太行断裂带及沁水盆地时间演化特征 | 第28-32页 |
| ·太行断裂带及沁水盆地的发育基础 | 第28页 |
| ·太行断裂带及沁水盆地的形成与演化 | 第28-32页 |
| ·晚元古代-早侏罗世之前的克拉通盖层沉积阶段 | 第29-31页 |
| ·中-晚侏罗世陆内挤压褶皱造山阶段 | 第31页 |
| ·白垩纪微弱引张伸展阶段 | 第31页 |
| ·新生代大陆裂谷阶段 | 第31-32页 |
| 第四章 中-新生代古构造应力场特征及其构造背景 | 第32-51页 |
| ·构造应力场概述 | 第32-34页 |
| ·构造应力场的概念及研究方法 | 第32-34页 |
| ·太行大断裂及沁水盆地节理构造特征 | 第34-43页 |
| ·中-新生代构造应力场特征及其构造背景 | 第43-51页 |
| ·印支期构造应力场及构造背景 | 第43-45页 |
| ·燕山期构造应力场及构造背景 | 第45-48页 |
| ·喜马拉雅期构造应力场及构造背景 | 第48-51页 |
| 主要认识 | 第51-53页 |
| 致谢 | 第53-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