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12页 |
| Abstract | 第12-15页 |
| 第1章 醉鱼草属两种植物药的研究应用概况 | 第15-28页 |
| ·资源分布及疗效记载 | 第15-16页 |
| ·资源分布 | 第15-16页 |
| ·疗效记载 | 第16页 |
| ·药材鉴定 | 第16页 |
| ·化学成分 | 第16-19页 |
| ·黄酮类成分 | 第16-17页 |
| ·倍半萜类 | 第17页 |
| ·环烯醚萜类 | 第17-18页 |
| ·其他萜类 | 第18页 |
| ·苯丙素酚苷类 | 第18页 |
| ·木脂素类 | 第18-19页 |
| ·其他类 | 第19页 |
| ·药理作用 | 第19-22页 |
| ·抗菌消炎作用 | 第19-20页 |
| ·免疫抑制作用 | 第20页 |
| ·神经细胞保护作用 | 第20页 |
| ·呼吸系统作用 | 第20页 |
| ·利尿作用 | 第20-21页 |
| ·促进创面愈合 | 第21页 |
| ·毒性 | 第21页 |
| ·抗肿瘤作用 | 第21-22页 |
| ·其他 | 第22页 |
| ·临床应用 | 第22-23页 |
| ·小结 | 第23-24页 |
| 参考文献 | 第24-28页 |
| 第2章 醉鱼草属两种植物药的原植物与药材鉴定 | 第28-33页 |
| ·原植物及产地 | 第28-31页 |
| ·大叶醉鱼草 | 第28-29页 |
| ·巴东醉鱼草 | 第29-30页 |
| ·醉鱼草 | 第30页 |
| ·三种药用植物的形态检索 | 第30-31页 |
| ·性状鉴定 | 第31-32页 |
| ·大叶醉鱼草 | 第31页 |
| ·巴东醉鱼草 | 第31页 |
| ·醉鱼草 | 第31-32页 |
| ·讨论与小结 | 第32页 |
| 参考文献 | 第32-33页 |
| 第3章 醉鱼草和吊扬尘的显微鉴定 | 第33-53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3-34页 |
| ·材料与仪器 | 第33页 |
| ·方法 | 第33-34页 |
| ·醉鱼草、巴东醉鱼草和大叶醉鱼草的显微鉴定 | 第34-50页 |
| ·大叶醉鱼草的显微特征 | 第34-39页 |
| ·巴东醉鱼草的显微特征 | 第39-44页 |
| ·醉鱼草的显微特征 | 第44-50页 |
| ·三者显微特征的共性与差异 | 第50-51页 |
| ·茎横切面的共性与差异 | 第50-51页 |
| ·叶横切面的共性与差异 | 第51页 |
| ·三者粉末的共性与差异 | 第51页 |
| ·小结与讨论 | 第51-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3页 |
| 第4章 醉鱼草和吊扬尘的薄层色谱研究 | 第53-60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53-54页 |
| ·实验材料 | 第53页 |
| ·仪器与试剂 | 第53页 |
| ·实验方法 | 第53-54页 |
| ·薄层鉴别比较 | 第54-57页 |
| ·茎的 TLC 比较 | 第54-55页 |
| ·叶的 TLC 比较 | 第55-56页 |
| ·各自茎和叶的 TLC 比较 | 第56-57页 |
| ·讨论 | 第57-58页 |
| ·提取溶剂的选择 | 第57页 |
| ·展开系统的选择 | 第57-58页 |
| ·木犀草素和芹菜素的检测 | 第58页 |
| ·小结 | 第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 第5章 吊扬尘茎、叶总黄酮含量测定 | 第60-70页 |
| ·仪器与材料 | 第60-61页 |
| ·实验材料 | 第60页 |
| ·仪器与试剂 | 第60-61页 |
| ·方法 | 第61-67页 |
|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第61页 |
|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第61页 |
| ·测定波长的选择 | 第61页 |
| ·测定方法 | 第61-62页 |
|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62-63页 |
| ·单因素对测定结果的考察 | 第63-64页 |
| ·方法学考察 | 第64-66页 |
| ·样品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 第66-67页 |
| ·讨论 | 第67页 |
| ·不同基源样品、药材部位与总黄酮含量 | 第67页 |
| ·定容试剂与总黄酮测定结果的稳定性 | 第67页 |
| ·结论 | 第67-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70页 |
| 第6章 HPLC 法测定吊扬尘中木犀草素和芹菜素的含量 | 第70-80页 |
| ·仪器、材料与试剂 | 第70-71页 |
|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70-71页 |
| ·仪器 | 第71页 |
| ·方法与结果 | 第71-77页 |
|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第71页 |
|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第71页 |
| ·测定波长的选择 | 第71页 |
|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实验 | 第71-72页 |
| ·线性关系考察 | 第72-74页 |
| ·方法学考察 | 第74-75页 |
| ·样品含量测定 | 第75-77页 |
| ·小结与讨论 | 第77-78页 |
| ·流动相和测定波长的选择 | 第77页 |
| ·两种基源及不同部位木犀草素和芹菜素的差异 | 第77-78页 |
| ·对药材成分质量控制指标的有关思考 | 第78页 |
| ·结论 | 第78页 |
| 参考文献 | 第78-80页 |
| 第7章 吊扬尘两种基源茎、叶的急性毒性实验 | 第80-84页 |
| ·材料与试剂 | 第80-81页 |
| ·药材 | 第80页 |
| ·动物 | 第80-81页 |
| ·仪器及试剂 | 第81页 |
| ·实验方法 | 第81-82页 |
| ·药材的处理 | 第81页 |
| ·急性毒性试验 | 第81-82页 |
| ·实验结果 | 第82页 |
| ·讨论与小结 | 第82页 |
| 参考文献 | 第82-84页 |
| 结论 | 第84-86页 |
| 致谢 | 第86-87页 |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7-88页 |
| 附录B 有关植物及腊叶标本图片 | 第88-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