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2页 |
·研究对象背景 | 第12-14页 |
·大量城中村的更新与改造 | 第12-13页 |
·“千城一面”的现代都市 | 第13页 |
·原有村庄肌理的消亡 | 第13-14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4-15页 |
·研究目的 | 第14-15页 |
·研究意义 | 第15页 |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5-17页 |
·城中村 | 第15-16页 |
·肌理 | 第16-17页 |
·保护与更新 | 第17页 |
·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 | 第17-19页 |
·国内外在城市规划及城市设计方面的城市肌理保护研究 | 第17-18页 |
·国内外在城中村改造方面的方法及研究 | 第18页 |
·相关学科 | 第18-19页 |
·论文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19-22页 |
·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论文框架 | 第21-22页 |
第二章 城中村更新改造的理论基础 | 第22-39页 |
·城中村产生的原因 | 第22-26页 |
·高速城市化是城中村形成的直接动力 | 第22-24页 |
·城乡二元体制是诱发城中村形成的宏观制度背景 | 第24-26页 |
·城市化农民的利益机制是城中村得以发展的根本原因 | 第26页 |
·城中村演变过程和现状 | 第26-29页 |
·城中村的形成阶段 | 第26-27页 |
·城中村居住现状 | 第27-29页 |
·城中村更新改造的含义与价值 | 第29-32页 |
·能够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 第29页 |
·提升聚居区及周边地区的社会价值 | 第29-30页 |
·融入都市,最终实现真正的城市化 | 第30-31页 |
·与城市环境整治相结合,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 第31-32页 |
·城中村更新与改造的几点原则 | 第32-38页 |
·公众参与 | 第32-33页 |
·政府调控,市场运作 | 第33页 |
·土地产权明晰——改造的根本措施 | 第33-34页 |
·健全制度,加强法制 | 第34页 |
·改造模式多元化 | 第34-35页 |
·一案一例、一村一法 | 第35-36页 |
·坚持经济、社会、环境并重的改造 | 第36页 |
·改造目标不能是“造城运动” | 第36-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三章 城中村改造中村庄肌理保护与更新理论基础 | 第39-58页 |
·城中村改造中村庄肌理的含义与价值 | 第39-44页 |
·城中村改造中村庄肌理的含义 | 第39-41页 |
·城中村改造中村庄肌理的价值 | 第41-44页 |
·肌理的认识 | 第44-48页 |
·肌理的产生 | 第44-45页 |
·肌理的形态规律 | 第45页 |
·肌理的认知 | 第45-46页 |
·城市肌理的形态、规律 | 第46-48页 |
·村庄肌理所蕴含的元素——骨架、群体、标志物 | 第48-54页 |
·骨架的认知 | 第51-52页 |
·群体的认知 | 第52-53页 |
·标志物的认知 | 第53-54页 |
·元素之间的相互影响 | 第54页 |
·村庄肌理保护与更新原则 | 第54-57页 |
·骨架性元素的延续 | 第54-55页 |
·群体性元素的延续 | 第55-56页 |
·标志物元素的延续 | 第56-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四章 广州市荔湾区茶滘村保护与更新历程 | 第58-86页 |
·广州城中村发展状况 | 第58-62页 |
·广州城中村的名单和分布 | 第59-60页 |
·广州城中村的区位和规模 | 第60-61页 |
·广州城中村的经济状况和社会状况 | 第61-62页 |
·广州市荔湾区茶滘村的历史背景与文化价值 | 第62-65页 |
·茶滘村的历史沿革 | 第62-63页 |
·广州城区与茶滘村的关系 | 第63-64页 |
·茶滘村的现状与历史价值 | 第64-65页 |
·广州市荔湾区茶滘村原有肌理 | 第65-70页 |
·骨架性元素的研究 | 第66-68页 |
·群体性要素的研究 | 第68-69页 |
·标志物要素的研究 | 第69-70页 |
·广州市荔湾区茶滘村改造中村庄肌理保护与更新具体策略 | 第70-74页 |
·骨架性元素的保护与更新 | 第70-72页 |
·群体性元素的保护与更新 | 第72页 |
·标志物元素的保护与更新 | 第72-73页 |
·原有村庄肌理与改造后的村庄肌理 | 第73-74页 |
·广州市荔湾区茶滘村更新改造规划历程 | 第74-81页 |
·改造原则 | 第75-76页 |
·规划定位 | 第76-77页 |
·原有街道 | 第77页 |
·滨水商业街 | 第77页 |
·步行商业带 | 第77-78页 |
·广场空间 | 第78页 |
·建筑单体 | 第78-79页 |
·景观环境 | 第79页 |
·经济技术指标 | 第79-81页 |
·保护与更新中的反思 | 第81-85页 |
·避免和控制新的城中村的出现 | 第81-82页 |
·全面大规模彻底改造的局限性 | 第82-83页 |
·村庄原有肌理与现状都市的融合 | 第83-85页 |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结语 | 第86-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1页 |
附录 | 第91-9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6-97页 |
致谢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