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异文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绪论 | 第12-20页 |
一、选题的意义和目的 | 第12-13页 |
二、研究材料概况及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第一章 异文与文字研究 | 第20-113页 |
第一节 异体字 | 第20-39页 |
一、异体字概念及类型 | 第20-22页 |
二、《易经》异构字 | 第22-30页 |
三、《易经》异写字 | 第30-39页 |
第二节 通假字 | 第39-101页 |
一、通假字概念及类型 | 第39页 |
二、《易经》单音节通假字 | 第39-94页 |
三、《易经》多音节通假字 | 第94-101页 |
第三节 古今字 | 第101-113页 |
一、古今字概念及类型 | 第101-102页 |
二、《易经》古今字 | 第102-113页 |
第二章 异文与词汇研究 | 第113-129页 |
第一节 同义词 | 第113-121页 |
一、同义词概念及类型 | 第113-114页 |
二、《易经》同义词 | 第114-121页 |
第二节 同源词及其他类型 | 第121-129页 |
一、同源词概念 | 第121-122页 |
二、《易经》同源词 | 第122-127页 |
三、其他类型 | 第127-129页 |
第三章 异文与文本校勘 | 第129-135页 |
第一节 讹文 | 第129-131页 |
第二节 脱文、衍文、倒文 | 第131-135页 |
第四章 《易经》异文成因及研究意义 | 第135-140页 |
第一节 《易经》异文成因 | 第135-137页 |
第二节 《易经》异文研究意义 | 第137-140页 |
参考文献 | 第140-145页 |
致谢 | 第145-146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1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