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寨油田明一断块沙二下及沙三上亚段储层特征及非均质性评价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0 前言 | 第11-16页 |
·选题依据 | 第11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第14-15页 |
·创新点 | 第15-16页 |
1 研究区概况 | 第16-20页 |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6-17页 |
·地层发育特征 | 第17-19页 |
·地层划分对比 | 第19页 |
·沉积微相特征 | 第19-20页 |
2 储层基本特征 | 第20-34页 |
·储层岩矿特征 | 第20-21页 |
·储层物性特征 | 第21-22页 |
·储层孔隙结构特征 | 第22-23页 |
·成岩作用 | 第23-29页 |
·成岩作用类型 | 第23-28页 |
·成岩演化阶段 | 第28-29页 |
·物性影响因素 | 第29-34页 |
·沉积相对储层物性的影响 | 第29页 |
·成岩作用对储层物性的影响 | 第29-32页 |
·储层物性影响因素小结 | 第32-34页 |
3 储层测井资料处理解释 | 第34-48页 |
·资料预处理 | 第34-38页 |
·测井数据预处理 | 第34-37页 |
·岩心归位 | 第37-38页 |
·储层四性关系特征 | 第38-42页 |
·岩性与含油性的关系 | 第38-39页 |
·岩性与物性的关系 | 第39页 |
·物性与含油性的关系 | 第39-40页 |
·电性特征 | 第40-42页 |
·储层参数模型 | 第42-46页 |
·泥质含量模型 | 第42-43页 |
·孔隙度模型 | 第43-44页 |
·渗透率模型 | 第44-46页 |
·储层有效厚度研究 | 第46-48页 |
·储层有效厚度划分 | 第46页 |
·有效厚度分布特征 | 第46-48页 |
4 储层非均质性特征 | 第48-86页 |
·层内非均质性特征 | 第48-55页 |
·粒度和渗透率的韵律性 | 第48-49页 |
·层内沉积构造 | 第49-50页 |
·层内渗透率非均质程度 | 第50-52页 |
·层内夹层 | 第52-55页 |
·层内夹层成因及分布特征 | 第55-69页 |
·层内夹层成因 | 第55-58页 |
·层内夹层分布特征 | 第58-69页 |
·层间非均质性 | 第69-72页 |
·平面非均质性 | 第72-86页 |
·平面沉积微相 | 第72页 |
·砂体几何形态及各向连续性 | 第72-73页 |
·砂体内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平面非均质性 | 第73-86页 |
5 结论 | 第86-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1页 |
致谢 | 第91页 |
个人简历 | 第91页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1-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