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8页 |
| 引言 | 第8-9页 |
| 1. 目的与意义 | 第8页 |
| 2. 研究现状 | 第8页 |
| 3. 方法与资料 | 第8-9页 |
| 正文 | 第9-36页 |
| 1. 痹病概要 | 第9页 |
| 2. 《内经》痹病的分类与命名 | 第9-19页 |
| ·按病因分类与命名 | 第9-11页 |
| ·风痹 | 第10页 |
| ·寒痹 | 第10-11页 |
| ·湿痹 | 第11页 |
| ·热痹 | 第11页 |
| ·按发病部位分类与命名 | 第11-13页 |
| ·五体痹 | 第11-12页 |
| ·藏府痹 | 第12页 |
| ·喉痹 | 第12-13页 |
| ·按临床表现分类与命名 | 第13-15页 |
| ·众痹、周痹 | 第13-14页 |
| ·食痹 | 第14-15页 |
| ·按发病季节分类与命名 | 第15-17页 |
| ·孟春痹、仲春痹、季春痹 | 第15页 |
| ·孟夏痹、仲夏痹、季夏痹 | 第15-16页 |
| ·孟秋痹、仲秋痹、季秋痹 | 第16页 |
| ·孟冬痹、仲冬痹、季冬痹 | 第16-17页 |
| ·其它痹病 | 第17-19页 |
| ·深痹、远痹、久痹 | 第17页 |
| ·血痹 | 第17页 |
| ·阴痹 | 第17页 |
| ·大痹 | 第17-18页 |
| ·偏痹 | 第18页 |
| ·痹厥 | 第18页 |
| ·暴痹 | 第18-19页 |
| 3. 痹病的病因病机 | 第19-23页 |
| ·外邪入侵 | 第19-20页 |
| ·正气亏虚 | 第20-23页 |
| ·营卫不和 | 第21页 |
| ·藏府内伤 | 第21-22页 |
| ·阴阳失调 | 第22-23页 |
| ·邪气内伏 | 第23页 |
| 4. 痹病的诊法及治疗 | 第23-28页 |
| ·诊法 | 第23-25页 |
| ·尺肤诊 | 第24页 |
| ·脉诊 | 第24-25页 |
| ·人迎寸口脉诊 | 第24页 |
| ·太谿脉诊 | 第24页 |
| ·寸口脉诊 | 第24-25页 |
| ·望肤诊及望鱼际络脉 | 第25页 |
| ·痹病的治疗 | 第25-28页 |
| ·药熨法 | 第25页 |
| ·针刺治疗 | 第25-28页 |
| 5. 痹病的转归及预后 | 第28-29页 |
| 6. 痹病的历代医家发挥 | 第29-36页 |
| ·秦汉时期 | 第29-30页 |
| ·晋代 | 第30-31页 |
| ·隋唐时期 | 第31-32页 |
| ·宋代 | 第32页 |
| ·金元时期 | 第32-33页 |
| ·明代 | 第33-34页 |
| ·清代 | 第34-35页 |
| ·近代及现代 | 第35-36页 |
| 结果 | 第36页 |
| 讨论 | 第36-37页 |
| 结论 | 第37页 |
| 存在问题与展望 | 第37-38页 |
| 1. 存在问题 | 第37页 |
| 2. 展望 | 第37-38页 |
| 致谢 | 第38-39页 |
| 参考文献 | 第39页 |
| 参考书目 | 第39-40页 |
| 附件1: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 | 第40-42页 |
| 相关综述 | 第42-46页 |
| 参考文献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