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13页 |
1 绪言 | 第13-51页 |
·我国城市水危机与降雨径流污染控制的意义 | 第13-14页 |
·我国城市正面临水量和水质的双重危机 | 第13页 |
·城市非点源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 第13-14页 |
·城市雨水的资源化利用潜力巨大 | 第14页 |
·国内外城市径流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人工湿地技术的发展 | 第19-45页 |
·人工湿地的概念和分类 | 第19-21页 |
·人工湿地的应用 | 第21-22页 |
·人工湿生态系统构成的研究进展 | 第22-28页 |
·人工湿地污染物去除机理研究 | 第28-36页 |
·人工湿地污染物去除模型研究 | 第36-44页 |
·人工湿地处理城市径流的问题分析 | 第44-45页 |
·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45-48页 |
·课题的背景和来源 | 第45-47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47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47-48页 |
·研究的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48-51页 |
2 重庆市城市降雨径流特征研究 | 第51-83页 |
·重庆市降雨量分析 | 第51-52页 |
·汇水区和采样点的选择 | 第52-53页 |
·研究方法 | 第53-56页 |
·监测方法 | 第53页 |
·城市降雨径流特征的表征方法 | 第53-56页 |
·监测结果与分析 | 第56-80页 |
·降雨特征观测结果 | 第56-59页 |
·单场降雨径流水质监测结果 | 第59-63页 |
·多场降雨径流平均浓度与年单位污染负荷率 | 第63-66页 |
·降雨径流污染过程 | 第66-70页 |
·污染物相关性分析 | 第70-73页 |
·初始冲刷效应和初期径流量分析 | 第73-79页 |
·雨前累积晴天数对污染负荷的影响分析 | 第79-80页 |
·本章小结 | 第80-83页 |
3 试验内容与方法 | 第83-93页 |
·试验流程和装置 | 第83-85页 |
·试验流程 | 第83页 |
·人工湿地试验装置 | 第83-85页 |
·试验内容与试验安排 | 第85-91页 |
·城市径流处理人工湿地的运行方式分析和试验工况的确定 | 第85-86页 |
·试验内容 | 第86-87页 |
·试验安排 | 第87-90页 |
·试验用水水质 | 第90-91页 |
·分析测试项目及方法 | 第91-93页 |
·常规水质指标的测定方法 | 第91-92页 |
·基质内固体累积物相关指标的测定方法 | 第92页 |
·植物相关指标的测定方法 | 第92-93页 |
4 恒定负荷间歇运行下人工湿地的净化能力研究 | 第93-137页 |
·试验结果 | 第93-99页 |
·环境参数和控制参数 | 第93-94页 |
·运行参数影响试验结果 | 第94-98页 |
·长期净化能力试验结果 | 第98-99页 |
·有机物去除规律分析 | 第99-108页 |
·季节变化对有机物去除的影响 | 第99页 |
·有机物的去除机制 | 第99-101页 |
·运行参数对有机物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101-106页 |
·停止进水期间有机物的转移和转化机理分析 | 第106-108页 |
·SS 的去除规律分析 | 第108-114页 |
·季节变化对SS 去除的影响 | 第108-109页 |
·SS 的去除机制 | 第109-111页 |
·固体物在填料中的累积和湿地系统的淤塞 | 第111-112页 |
·运行参数对SS 去除效率的影响 | 第112-114页 |
·氨氮的去除 | 第114-120页 |
·氮素在人工湿地中的转化 | 第114-116页 |
·氨氮的去除机制 | 第116-118页 |
·运行参数对氨氮去除效率的影响 | 第118-120页 |
·磷的去除规律分析 | 第120-128页 |
·进水磷的组成分析及季节变化对除磷的影响 | 第120-121页 |
·磷的去除机制 | 第121-125页 |
·运行参数对磷去除效率的影响 | 第125-128页 |
·重金属铅的去除规律分析 | 第128-135页 |
·进水铅的成分分析及季节变化对铅去除的影响 | 第128-129页 |
·铅的去除机制 | 第129-133页 |
·运行参数对铅去除效率的影响 | 第133-135页 |
·本章小结 | 第135-137页 |
5 冲击负荷下人工湿地净化能力研究 | 第137-175页 |
·人工湿地停留时间分布试验 | 第137-147页 |
·基本原理 | 第137-141页 |
·试验与分析方法 | 第141-143页 |
·试验结果与讨论 | 第143-147页 |
·人工湿地停留时间分布模型 | 第147-154页 |
·人工湿地停留时间分布的归一化 | 第147-149页 |
·人工湿地停留时间分布RTD 模型 | 第149-154页 |
·污染物的去除模型 | 第154-160页 |
·用停留时间分布模拟示踪剂(或惰性物质)的出水浓度 | 第154-156页 |
·污染物去除动力学 | 第156-157页 |
·基于停留时间分布的污染物去除模型 | 第157-159页 |
·模型的参数的求解方法 | 第159-160页 |
·有机物去除模型参数的率定和冲击负荷下模型的验证 | 第160-172页 |
·COD_(Cr) 去除速率常数k_V 的率定 | 第160-163页 |
·模型的验证 | 第163-172页 |
·本章小结 | 第172-175页 |
6 棕榈湖城市径流处理人工湿地示范工程研究 | 第175-207页 |
·棕榈湖人工湿地示范工程概况 | 第175-180页 |
·项目与汇水区基本概况 | 第175-176页 |
·棕榈湖一期人工湿地工艺流程 | 第176-180页 |
·棕榈湖人工湿地一期工程运行结果 | 第180-199页 |
·汇水区降雨与人工湿地的进水特征 | 第180-182页 |
·恒定负荷运行效果 | 第182-187页 |
·降雨冲击负荷下的运行效果 | 第187-199页 |
·人工湿地的运行管理 | 第199-203页 |
·人工湿地的防堵和清淤 | 第199-200页 |
·旱季和雨季的维护管理 | 第200-201页 |
·植物的收割 | 第201-203页 |
·示范工程对棕榈湖水量和水质保持的意义分析 | 第203-204页 |
·本章小结 | 第204-207页 |
7 结论和建议 | 第207-213页 |
·主要结论 | 第207-210页 |
·建议 | 第210-213页 |
致谢 | 第213-215页 |
参考文献 | 第215-233页 |
附录 | 第233页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2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