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赵本山小品的流行透视当下我国大众的审美趣味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绪论 | 第9-13页 |
·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9-11页 |
·研究的背景 | 第9-10页 |
·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对赵本山小品的研究 | 第11页 |
·对大众审美趣味的研究 | 第11-12页 |
·文章结构与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文章结构 | 第12页 |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 赵本山小品的流行 | 第13-18页 |
·赵本山小品的流行历程 | 第13-15页 |
·进京之前的赵本山及其小品 | 第13页 |
·赵本山小品被拒斥在精英之外——进京之路的坎坷 | 第13-14页 |
·赵本山小品走进央视的大门 | 第14-15页 |
·小品的流行途径 | 第15-18页 |
·电台的热播 | 第15-16页 |
·春晚的力量 | 第16-17页 |
·广播、动漫的宣传 | 第17-18页 |
2 赵本山小品流行的原因 | 第18-33页 |
·小品本身的喜剧性 | 第18-21页 |
·小品的喜剧性语言 | 第18-20页 |
·幽默、诙谐的人物形象 | 第20-21页 |
·赵本山小品与大众审美趣味 | 第21-27页 |
·赵本山小品与大众文化 | 第21-22页 |
·审美趣味的内涵及特点 | 第22-24页 |
·当下我国大众审美趣味的本土特色 | 第24-27页 |
·赵本山小品对大众审美趣味的迎合 | 第27-33页 |
·娱乐性迎合——喜剧情结(大众) | 第27-28页 |
·生活化迎合——生存关注 | 第28页 |
·平民化迎合——平民对象 | 第28-29页 |
·完整性迎合——情结需求 | 第29-30页 |
·地域性迎合——文化渊源 | 第30-33页 |
3 对赵本山小品热的几点思考 | 第33-41页 |
·类型化——赵本山小品最大的隐患 | 第33-36页 |
·小品形式系列化 | 第33-35页 |
·小品人物形象的僵化 | 第35-36页 |
·小品语言的模式化 | 第36页 |
·如何才能持续健康发展 | 第36-41页 |
·创新 | 第36-37页 |
·反对小品的精英化倾向 | 第37-39页 |
·探寻我国大众新的的审美趣味,跟上潮流,与时俱进 | 第39-41页 |
结束语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5页 |
附录 | 第45-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47-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