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引论 | 第8-14页 |
第一部分 研究设计 | 第14-45页 |
第一章 文献回顾 | 第14-23页 |
第一节 边缘群体参与影像生产的可能性 | 第14-15页 |
第二节 ―民间影像‖与边缘群体 | 第15-17页 |
第三节 影像行动主义中的边缘群体 | 第17-19页 |
第四节 边缘群体自发的媒介生产 | 第19-23页 |
第二章 理论探讨 | 第23-31页 |
第一节 抗拒性身份:社会转型中的边缘群体集体身份建构 | 第23-28页 |
第二节 草根媒介:抗拒性身份建构的社会生产空间 | 第28-29页 |
理论分析框架 | 第29-31页 |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第31-45页 |
第一节 民族志方法 | 第31-33页 |
第二节 操作过程 | 第33-42页 |
第三节 个案概化与质量控制 | 第42-45页 |
第二部分 研究发现 | 第45-127页 |
引论:志强和玛丽的故事——主要概念的本地含义 | 第45-52页 |
第四章 场景设定:西部苗族的流动生活 | 第52-76页 |
第一节 省内流入地:贵阳市五里冲聚居区 | 第52-59页 |
第二节 流出地:H 乡西部苗族 | 第59-68页 |
第三节 省外流入地:泉州惠安工业区 | 第68-76页 |
第五章 苗语影像的发展与流通过程 | 第76-95页 |
第一节 自我与他者:社会转型与族群身份认同 | 第77-86页 |
第二节 语言文化共同体:苗语影像与族群边界 | 第86-89页 |
第三节 跨空间族群网络:苗语影像与流动生活 | 第89-95页 |
第六章 影像文本 | 第95-119页 |
第一节 自我再现:苗语影像与自我建构族群身份 | 第95-113页 |
第二节 意义层面的反抗 | 第113-119页 |
第七章 “产用”过程 | 第119-127页 |
第一节 苗语影像生产的动力与条件 | 第119-121页 |
第二节 苗语影像的生产组织形式:合作生产 | 第121-127页 |
第三部分 结论与讨论 | 第127-133页 |
一、 苗语影像 | 第127-129页 |
二、 草根媒介 | 第129-131页 |
三、 研究不足与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 第131-133页 |
参考文献 | 第133-143页 |
附录 | 第143-150页 |
附录 A 田野作业时间表 | 第143-144页 |
附录 B 主要报告人基本情况 | 第144-147页 |
附录 C 《婚变》部分歌词 | 第147-150页 |
后记 | 第150-153页 |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 第1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