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相微乳液法制备赤泥沉降用聚丙烯酰胺型絮凝剂的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符号说明 | 第10-11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9页 |
| ·氧化铝生产概况 | 第11-14页 |
| ·我国氧化铝工业现状 | 第11页 |
| ·氧化铝生产方法 | 第11-14页 |
| ·赤泥沉降分离工艺 | 第14-17页 |
| ·赤泥及其浆液的性质 | 第15页 |
| ·赤泥沉降原理 | 第15-16页 |
| ·赤泥的沉降及压缩性能 | 第16-17页 |
| ·赤泥沉降用高分子絮凝剂 | 第17-20页 |
| ·赤泥沉降用絮凝剂分类 | 第17-19页 |
| ·絮凝剂作用下赤泥沉降机理 | 第19-20页 |
| ·聚丙烯酰胺絮凝剂的合成方法 | 第20-21页 |
| ·水溶液聚合 | 第20-21页 |
| ·反相悬浮聚合 | 第21页 |
| ·反相乳液聚合 | 第21页 |
| ·丙烯酰胺反相微乳液聚合 | 第21-27页 |
| ·丙烯酰胺反相微乳液概述 | 第21-22页 |
| ·微乳液体系的结构与分类 | 第22页 |
| ·微乳液体系稳定原理 | 第22-24页 |
| ·聚合机理 | 第24-27页 |
| ·聚丙烯酰胺水解工艺 | 第27-28页 |
| ·前水解工艺 | 第27页 |
| ·后水解工艺 | 第27-28页 |
| ·本论文研究内容及目的 | 第28-29页 |
| 第二章 丙烯酰胺反相微乳液的制备研究 | 第29-39页 |
| ·引言 | 第29页 |
| ·实验部分 | 第29-32页 |
| ·实验原理 | 第29-31页 |
| ·实验原料及仪器 | 第31页 |
| ·实验方法 | 第31-32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2-38页 |
| ·丙烯酰胺反相微乳液体系连续相的选择 | 第32-34页 |
| ·丙烯酰胺反相微乳液体系乳化剂的选择 | 第34-36页 |
| ·HLB值对丙烯酰胺反相微乳液体系的影响 | 第36-37页 |
| ·水相对丙烯酰胺反相微乳液体系的影响 | 第37-38页 |
| ·优化丙烯酰胺反相微乳液体系 | 第38页 |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 第三章 聚丙烯酰胺反相微乳液合成研究 | 第39-53页 |
| ·引言 | 第39页 |
| ·实验部分 | 第39-43页 |
| ·聚合机理 | 第39-40页 |
| ·实验原料及仪器 | 第40-41页 |
| ·实验方法 | 第41-43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3-52页 |
| ·引发剂的选择 | 第44-45页 |
| ·引发剂用量的影响 | 第45-47页 |
| ·聚合温度的影响 | 第47-48页 |
| ·EDTA的影响 | 第48-50页 |
| ·聚合时间对产物PAM分子量的影响 | 第50-51页 |
| ·合成聚丙烯酰胺优化工艺条件 | 第51页 |
| ·丙烯酰胺聚合产物红外光谱分析 | 第51-52页 |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 第四章 聚丙烯酰胺微乳液水解及赤泥絮凝性能研究 | 第53-60页 |
| ·引言 | 第53页 |
| ·实验部分 | 第53-56页 |
| ·实验原理 | 第53-54页 |
| ·实验原料及仪器 | 第54-55页 |
| ·实验方法 | 第55页 |
| ·赤泥沉降性能测试 | 第55-56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6-59页 |
| ·含水解剂AM微乳液的配制研究 | 第56页 |
| ·不同水解度对产物HPAM特性黏度的影响 | 第56-57页 |
| ·不同水解度产物HPAM结构分析 | 第57-58页 |
| ·不同水解度对产物HPAM赤泥絮凝性能的影响 | 第58-59页 |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第60-62页 |
| ·结论 | 第60-61页 |
| ·建议 | 第61-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67页 |
| 致谢 | 第67-68页 |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