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柴达木西部E31、N21沉积模拟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2页
绪论第12-14页
   ·课题来源、选题依据及目的意义第12页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第12-14页
第2章 柴西缘第三系原始沉积条件恢复第14-29页
   ·研究区概况第14-15页
   ·区域构造背景第15-17页
     ·构造古地理背景第15-16页
     ·构造单元第16-17页
   ·地层发育特征第17-19页
   ·古气候分析第19-20页
     ·岩性特征第19页
     ·古生物特征第19-20页
   ·湖泊古盐度分析第20-22页
     ·岩性组合与古盐度第20-21页
     ·介形虫与古盐度第21页
     ·钙质超微化石与古盐度第21页
     ·微量元素与古盐度第21-22页
   ·古水深分析第22页
     ·粘土岩颜色与古水深第22页
     ·沉积构造与古水深第22页
   ·盆地边界恢复第22-24页
     ·柴达木盆地西边界的恢复第23-24页
   ·物源分析第24-25页
     ·物源区母岩类型第24页
     ·物源方向分析第24-25页
   ·碎屑沉积体系及沉积相类型特征第25-29页
     ·E_3~1、N_2~1沉积体系分布及演化规律第25-29页
第3章 柴西缘第三系(E_3~1,N_2~1)物理模拟实验研究第29-55页
   ·实验目的第29页
   ·实验方案设计第29-34页
     ·实验装置简介第29页
     ·模拟层位第29-30页
     ·实验装置使用及比尺确定第30页
     ·原始底形设计第30页
     ·来水加砂位置安排及加砂方式第30-31页
     ·加沙量控制第31页
     ·加砂组成第31-32页
     ·加沙时间及流量控制第32-33页
     ·实验过程中水位的控制第33页
     ·湖盆盐度第33页
     ·湖水深设计第33页
     ·活动底板控制第33-34页
   ·实验过程描述第34-40页
     ·辫状三角洲实验过程第34-40页
   ·柴西缘第三系辫状三角洲控制因素分析第40-46页
     ·地形坡降条件第41页
     ·物源特征第41-42页
     ·流量条件第42-43页
     ·湖盆基底沉降(活动底板的调节)第43-44页
     ·相对湖平面的升降第44-46页
     ·咸化湖盆水体盐度的影响作用第46页
   ·砂体沉积特征分析第46-52页
     ·纵剖面分析第47-48页
     ·横剖面分析第48-51页
     ·砂体厚度分析第51-52页
   ·湖盆含盐度特征分析第52-55页
     ·盐度剖面分析第53-54页
     ·湖盆含盐度等值线分析第54-55页
第4章 柴西缘第三系沉积动力学分析第55-78页
   ·柴西缘E_3~1、N_2~1远源辫状三角洲沉积动力学分析第55-78页
第5章 柴西缘E_3~1、N_2~1在咸水环境下分析第78-89页
   ·湖盆水体咸化过程第78-79页
   ·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特点第79-80页
     ·淡水环境下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特点第79页
     ·咸水环境下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特点第79-80页
   ·河口坝成因机制第80-81页
   ·、咸水环境下沉积剖面的特点第81-86页
     ·下干柴沟组下段与下油砂山组下段剖面对比第81-82页
     ·阿拉尔物源与牛鼻子梁物源对比第82-86页
   ·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模式第86-88页
   ·咸化湖盆辫状三角洲沉积动力过程模式第88-89页
结论第89-91页
参考文献第91-94页
致谢第94-95页
个人简介第95-96页

论文共9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资福寺洼陷烃源岩评价及分布特征研究
下一篇:四川盆地西部上二叠统长兴组—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层序地层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