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引言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的背景 | 第10页 |
·研究的目的 | 第10-11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1页 |
·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研究态势 | 第12页 |
·基本观点 | 第12-13页 |
·文献综述 | 第13-17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理论基础 | 第17-18页 |
·论文的结构及研究的方法 | 第18-19页 |
·论文的结构 | 第18页 |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创新点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大学生村官”制度的概念、发展历程和作用 | 第20-26页 |
·“大学生村官”的相关概念 | 第20页 |
·“大学生村官”的特点及制度类型 | 第20-21页 |
·“大学生村官”的特点 | 第20页 |
·“大学生村官”制度的三种类型 | 第20-21页 |
·“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发展历程 | 第21-23页 |
·萌芽阶段(1995~2001年) | 第21-22页 |
·发展阶段(2002~2005年) | 第22页 |
·普及阶段(2006年~至今) | 第22-23页 |
·“大学生村官计划”的积极作用 | 第23-26页 |
·“大学生村官计划”有利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 第23-24页 |
·“大学生村官计划”引进新资源 | 第24页 |
·“大学生村官计划”有利于提高农村干部素质 | 第24页 |
·“大学生村官计划”缓解高校就业压力 | 第24-26页 |
第三章 “大学生村官”制度存在的问题—以西安市户县为例 | 第26-36页 |
·户县概况 | 第26页 |
·户县“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的基本情况 | 第26页 |
·户县选聘“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工作的主要做法 | 第26-29页 |
·高度重视,合理安排,确保“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待得住” | 第26-27页 |
·加强管理,夯实责任,为任职大学生创造宽松的环境 | 第27-28页 |
·注重培养,强化锻炼,积极发挥“大学生村官”的作用 | 第28-29页 |
·户县“大学生村官计划”取得的成就 | 第29-31页 |
·优化了农村干部队伍的知识结构,提高了村干部的整体素质 | 第29页 |
·优化了村组织,提高了村干部的办事效能 | 第29-30页 |
·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 第30页 |
·开辟了选拔培养干部的新途径,培养锻炼了后备人才 | 第30页 |
·加速了农村文明新风尚的形成 | 第30-31页 |
·户县“大学生村官”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31-36页 |
·政府层面 | 第31-32页 |
·社会层面 | 第32-33页 |
·“大学生村官”自身存在的问题 | 第33-34页 |
·法律层面 | 第34-35页 |
·高等学校方面存在的问题 | 第35-36页 |
第四章 构建“大学生村官计划”长效机制的对策和建议 | 第36-41页 |
·政府层面 | 第36-38页 |
·强化管理,制订和完善相关制度 | 第36页 |
·合理设置招考专业 | 第36-37页 |
·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培训 | 第37页 |
·努力拓宽“大学生村官”正常流动的退出渠道 | 第37-38页 |
·社会层面 | 第38页 |
·“大学生村官”自身层面 | 第38-39页 |
·法律层面 | 第39-40页 |
·高校层面 | 第40-41页 |
·注重农业专业教育 | 第40页 |
·改革高校培养模式 | 第40-41页 |
结束语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