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3页 |
英文缩略语 | 第13-14页 |
第一部分 综述 | 第14-34页 |
·综述之一:“病证结合”诊疗模式的研究现状 | 第14-24页 |
·“病证结合”诊疗体系的概述 | 第14-21页 |
·“病证结合”的起源及演变 | 第14-15页 |
·关于“病证结合”诊疗模式的认识 | 第15-16页 |
·病证结合的现代临床应用 | 第16-17页 |
·“病证结合”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17-18页 |
·“病证结合”诊疗体系的实践意义 | 第18-21页 |
·“病证结合”诊疗体系研究的发展前景 | 第21页 |
参考文献 | 第21-24页 |
·综述之二:高度近视黄斑出血的中西医诊治进展 | 第24-34页 |
·高度近视黄斑出血的发病机制 | 第24页 |
·脉络膜新生血管 | 第24页 |
·不伴脉络膜新生血管的黄斑出血 | 第24页 |
·临床检查及表现 | 第24-25页 |
·新生血管型的黄斑出血 | 第24-25页 |
·单纯型黄斑出血 | 第25页 |
·西医治疗 | 第25-27页 |
·激光治疗 | 第25-26页 |
·光动力学治疗 | 第26页 |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 | 第26-27页 |
·手术 | 第27页 |
·其他药物治疗 | 第27页 |
·中医对高度近视黄斑出血的认识及治疗 | 第27-31页 |
参考文献 | 第31-34页 |
第二部分 指导老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整理与研究 | 第34-62页 |
·庄曾渊老师学术思想渊源 | 第34-38页 |
·拜名师学习中医眼科 | 第34页 |
·尊经旨奠定理论基础 | 第34-36页 |
·重临床探讨病证结合 | 第36-38页 |
·关于中医眼科研究方法的思考 | 第38页 |
·庄曾渊研究员中医眼科“病证结合”诊疗模式研究思想的辨析 | 第38-48页 |
·对“病证结合”诊疗模式的认识 | 第39页 |
·关于病证结合研究的几个要点 | 第39-43页 |
·提出眼科专病的病证结合辨证方法 | 第43-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病证结合”论治眼病的临床经验 | 第48-62页 |
·关于中医眼科退行性眼病的研究框架 | 第48-52页 |
·视网膜色素变性的治疗经验 | 第49-51页 |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病机研究 | 第51页 |
·Leber视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 | 第51-52页 |
·眼科退行性疾病的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52页 |
·关于中医眼科退行性眼病的研究应用 | 第52-62页 |
·“病证结合”模式对高度近视黄斑出血的认识 | 第53-57页 |
小结 | 第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页 |
·庄曾渊分期辨证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经验 | 第57-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2页 |
第三部分 指导老师学术经验的临床研究 | 第62-68页 |
中医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出血的临床研究 | 第62-68页 |
·资料与方法 | 第62-64页 |
·结果 | 第64-66页 |
·讨论 | 第66-67页 |
小结 | 第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68页 |
第四部分 指导老师学术经验的创新应用 | 第68-74页 |
青蒿琥酯对激光诱导BN大鼠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干预研究 | 第68-7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8-69页 |
·观察指标 | 第69页 |
·实验结果 | 第69-71页 |
·讨论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4页 |
第五部分 小结 | 第74-76页 |
致谢 | 第76-78页 |
个人简历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