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引言 | 第10-11页 |
| 1 文献综述 | 第11-23页 |
| ·植物内生菌 | 第11-15页 |
| ·植物内生菌(Endophytic bacteria)的基本概念 | 第11页 |
| ·植物内生菌的多样性及分布 | 第11-12页 |
| ·植物内生菌的作用 | 第12-14页 |
| ·植物内生菌的分类鉴定 | 第14-15页 |
| ·甘草、甘草酸研究现状与前景展望 | 第15-19页 |
| ·生物来源 | 第15-16页 |
| ·甘草中的化学成份 | 第16页 |
| ·甘草的药理作用 | 第16-17页 |
| ·甘草资源现状 | 第17-18页 |
| ·甘草的栽培现状 | 第18页 |
| ·鄂尔多斯高原甘草的基本情况 | 第18-19页 |
| ·药用植物活性成分分析 | 第19-21页 |
| ·提取制备 | 第19-20页 |
| ·定性鉴别与定量分析 | 第20-21页 |
| ·微生物发酵培养 | 第21-22页 |
| ·微生物发酵工程 | 第21-22页 |
| ·微生物发酵工程在甘草成分提取中的应用 | 第22页 |
| ·本研究的意义 | 第22-23页 |
| 2 鄂尔多斯高原甘草内生真菌的分离纯化与初步鉴定 | 第23-30页 |
| ·仪器与试剂 | 第23-24页 |
| ·实验仪器 | 第23页 |
| ·实验试剂 | 第23-24页 |
| ·培养基 | 第24页 |
| ·实验方法 | 第24-26页 |
| ·技术路线 | 第24页 |
| ·实验步骤 | 第24-26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26-28页 |
| ·材料表面消毒的效果 | 第26-27页 |
| ·内生真菌的分离结果 | 第27-28页 |
| ·小结 | 第28-30页 |
| 3 产甘草酸菌株的筛选与代谢产物分析 | 第30-38页 |
| ·实验材料 | 第30-31页 |
| ·菌种 | 第30页 |
| ·培养基 | 第30页 |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0-31页 |
| ·试剂与药品 | 第31页 |
| ·实验方法 | 第31-33页 |
| ·技术路线 | 第31页 |
| ·实验步骤 | 第31-32页 |
| ·HPLC 方法学考查 | 第32-33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3-37页 |
| ·HPLC 检测结果 | 第33-35页 |
| ·LC-MS 分析 | 第35-36页 |
| ·发酵产物中甘草酸含量 | 第36页 |
| ·内生真菌形态特征及分类 | 第36-37页 |
| ·小结 | 第37-38页 |
| 4 产甘草酸植物内生真菌发酵培养条件优化 | 第38-46页 |
| ·实验材料 | 第38-39页 |
| ·菌种 | 第38页 |
| ·实验仪器 | 第38页 |
| ·实验试剂 | 第38-39页 |
| ·实验方法 | 第39-41页 |
| ·技术路线 | 第39页 |
| ·实验步骤 | 第39-41页 |
| ·实验结果 | 第41-45页 |
| ·基本培养基的选择结果 | 第41-42页 |
| ·碳源的选择结果 | 第42页 |
| ·氮源的选择结果 | 第42-43页 |
| ·pH 的选择结果 | 第43页 |
| ·接种量的选择结果 | 第43-44页 |
| ·摇床转速的选择结果 | 第44-45页 |
| ·培养温度的选择结果 | 第45页 |
| ·小结 | 第45-46页 |
| 展望 | 第46-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52页 |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52-53页 |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