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8页 |
第一节 研究方法综述 | 第8-9页 |
第二节 相关案例的统计分析 | 第9-12页 |
第三节 统计分析带来的启示 | 第12-15页 |
一、实体方面的问题 | 第12-14页 |
二、程序方面的问题 | 第14-15页 |
第四节 股东代表诉讼发案率低下之谜 | 第15-18页 |
第二章 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的基本理论 | 第18-28页 |
第一节 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的历史源流 | 第18-19页 |
第二节 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的理论基础 | 第19-22页 |
一、股东代表诉讼的理论基础在于受托人的信义义务 | 第19-20页 |
二、股东代表诉讼的理论基础在于各方利益的平衡 | 第20-21页 |
三、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的理论基础在于凡权力均需监督制衡 | 第21页 |
四、小结 | 第21-22页 |
第三节 代表诉讼在股东权利救济体系中的地位 | 第22-23页 |
第四节 股东代表诉讼制度之配套制度介绍 | 第23-28页 |
一、同时所有权规则 | 第23-24页 |
二、前置程序 | 第24页 |
三、费用担保 | 第24-25页 |
四、激励机制 | 第25页 |
五、商业判断规则 | 第25-26页 |
六、和解 | 第26-27页 |
七、代表诉讼的费用 | 第27-28页 |
第三章 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的法律移植讨论 | 第28-34页 |
第一节 法律移植概述 | 第28-29页 |
第二节 法律移植成败的评判标准 | 第29-31页 |
一、法律移植成败标准诸学说 | 第29-30页 |
二、具体制度移植成败的判断标准 | 第30-31页 |
第三节 股东代表诉讼的法律移植论分析 | 第31-34页 |
一、股东代表诉讼制度引进的意义 | 第31页 |
二、中国特殊的公司法治环境 | 第31-32页 |
三、小结 | 第32-34页 |
第四章 股东代表诉讼实体问题实证研究 | 第34-53页 |
第一节 股东直接诉讼与代表诉讼的区别 | 第34-36页 |
第二节 原告主体资格问题 | 第36-45页 |
一、股东代表诉讼制度与“监事诉讼”的关系 | 第37-39页 |
二、大股东、独资股东、甚至是作为法定代表人的股东可否提起代表诉讼 | 第39-41页 |
三、抽逃出资的股东可否提起代表诉讼 | 第41-43页 |
四、转让出资引发的“新老股东”诉讼主体资格问题 | 第43-45页 |
第三节 前置程序的运用 | 第45-50页 |
一、穷尽内部救济的含义 | 第45-46页 |
二、履行前置程序的具体要求 | 第46页 |
三、前置程序的举证责任分配 | 第46-48页 |
四、前置程序豁免的条件 | 第48-50页 |
第四节 商业判断规则的运用 | 第50-53页 |
第五章 股东代表诉讼程序问题实证研究 | 第53-64页 |
第一节 代表诉讼制度的程序法理路径 | 第54-56页 |
一、大陆法系国家引进股东代表诉讼面临的程序困境 | 第54-55页 |
二、程序困境之解决路径 | 第55-56页 |
第二节 当事人诉讼地位研究 | 第56-59页 |
一、股东代表诉讼中公司的诉讼地位 | 第57-58页 |
二、股东代表诉讼中公司其他股东的诉讼地位 | 第58-59页 |
第三节 诉讼请求的变更、增加、和解和反诉 | 第59-61页 |
一、诉讼请求的变更和增加 | 第59-60页 |
二、股东代表诉讼的撤诉及和解 | 第60-61页 |
三、股东代表诉讼的反诉 | 第61页 |
第四节 代表诉讼的既判力 | 第61-62页 |
第五节 双重或多重股东代表诉讼问题 | 第62-64页 |
结语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69-70页 |
后记 | 第70-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