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 ·引言 | 第10页 |
|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 ·中高强度住区公共活动场地空间设计研究的意义 | 第11页 |
| ·研究动态 | 第11-13页 |
| ·国内相关研究动态 | 第11-12页 |
| ·国外相关研究动态 | 第12-13页 |
|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 ·课题研究的方法与流程 | 第13-16页 |
| 第2章 中高强度住区户外公共活动场地空间设计相关理论 | 第16-20页 |
| ·中高强度住区户外公共活动场地空间设计的概念 | 第16页 |
| ·中高强度住区的概念和指标界定 | 第16页 |
| ·中高强度住区户外公共活动空间的概念 | 第16页 |
| ·外部空间设计理论 | 第16-20页 |
| ·积极空间、消极空间与“积极—消极”空间 | 第16页 |
| ·外部空间要素 | 第16-17页 |
| ·个人空间 | 第17-18页 |
| ·外部空间的设计手法 | 第18-20页 |
| 第3章 中高强度住区户外公共活动场地空间的构成 | 第20-27页 |
| ·中高强度住区户外公共活动场地的空间序列 | 第20页 |
| ·中高强度住区户外公共活动场地的空间属性 | 第20-22页 |
| ·宅间活动场地空间属性 | 第20-21页 |
| ·组团活动场地空间属性 | 第21页 |
| ·中心活动场地空间属性 | 第21-22页 |
| ·中高强度住区户外公共活动场地的空间特征 | 第22-24页 |
| ·中高强度住区户外公共活动场地的空间设计要素构成 | 第24-27页 |
| ·中高强度住区户外公共活动场地的空间尺度 | 第24页 |
| ·中高强度住区户外公共活动场地的空间设计要素 | 第24-27页 |
| 第4章 成都市中高强度住区户外公共活动场地空间调查 | 第27-81页 |
| ·成都市蓝谷地住区 | 第27-51页 |
| ·蓝谷地简介 | 第27页 |
| ·空间分析 | 第27-50页 |
| ·小结 | 第50-51页 |
| ·成都市天府长城住区 | 第51-64页 |
| ·天府长城简介 | 第51-52页 |
| ·空间分析 | 第52-62页 |
| ·小结 | 第62-64页 |
| ·成都市博瑞优品道住区 | 第64-81页 |
| ·博瑞优品道简介 | 第64页 |
| ·空间分析 | 第64-78页 |
| ·小结 | 第78-81页 |
| 第5章 中高强度住区户外公共活动场地空间设计的策略研究 | 第81-105页 |
| ·中高强度住区户外公共活动场地空间设计策略 | 第81-87页 |
| ·改善D/H比值 | 第81页 |
| ·空间组织与尺度控制 | 第81-84页 |
| ·制定空间模数 | 第84-85页 |
| ·场地与路径选择 | 第85-87页 |
| ·中高强度住区户外公共活动场地空间要素设计策略 | 第87-105页 |
| ·遮蔽式构筑物 | 第87-91页 |
| ·铺装 | 第91-92页 |
| ·植物 | 第92-97页 |
| ·水景 | 第97-99页 |
| ·照明 | 第99-100页 |
| ·小品、户外家具及其他 | 第100-105页 |
| 结论 | 第105-106页 |
| 本文结论 | 第105页 |
| 后续研究 | 第105-106页 |
| 致谢 | 第106-107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7-110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