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基于空间均衡的新城发展机理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9页
符号表第9-18页
第1章 绪论第18-41页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第18-21页
   ·论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第21-23页
     ·论文的研究目的第21-22页
     ·论文的研究意义第22-23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第23-36页
     ·城市本质与形成原因的研究现状第23-27页
     ·城市结构模型的研究现状第27-31页
     ·新城形成与发展的研究现状第31-33页
     ·相关研究的基本结论与局限性第33-36页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第36-41页
     ·研究内容第36-37页
     ·研究方法第37-38页
     ·论文结构第38-41页
第2章 新城发展的空间均衡理论分析第41-62页
   ·基本概念界定第41-49页
     ·新城第41-44页
     ·空间均衡第44-47页
     ·城市结构第47-48页
     ·城市边界第48-49页
   ·新城空间均衡发展的微观主体第49-53页
   ·新城发展的结构与边界第53-56页
     ·新城发展的系统边界第53-55页
     ·新城发展的结构层次第55-56页
   ·新城发展的空间均衡理论框架与总体模型第56-61页
     ·新城发展的空间均衡理论框架第56-58页
     ·基于空间均衡发展的城市结构总体模型第58-61页
   ·本章小结第61-62页
第3章 具有单核特征的城市结构一般均衡机理模型第62-82页
   ·模型框架第62-65页
   ·单核城市结构的微观主体优化模型第65-72页
     ·单核城市结构的消费者优化模型第65-70页
     ·单核城市结构的生产者优化模型第70-72页
   ·具有单核特征城市结构的一般空间均衡第72-75页
     ·城市结构最优化时的土地市场第72-74页
     ·城市结构最优化时的产品市场第74-75页
   ·数值模拟第75-81页
     ·模拟模型第75-76页
     ·模拟结果第76-80页
     ·统计分析第80-81页
   ·本章小结第81-82页
第4章 基于空间均衡的新城形成机理模型第82-96页
   ·模型框架第82-85页
     ·城市结构的自我调节第82-83页
     ·区位利益与市场潜力第83-85页
   ·城市区位的维持和锁定第85-88页
   ·城市结构演进的市场潜力函数模型第88-91页
     ·城市产品的需求与供给第88-90页
     ·市场潜力函数模型第90-91页
   ·数值模拟第91-95页
     ·模拟模型第91-92页
     ·模拟结果第92-94页
     ·统计分析第94-95页
   ·本章小结第95-96页
第5章 具有双核特征的城市结构一般均衡机理模型第96-110页
   ·模型框架第96-97页
   ·双核城市结构的微观主体优化模型第97-99页
     ·双核城市结构中的消费者优化模型第97-98页
     ·双核城市结构中的生产者优化模型第98-99页
   ·具有双核特征城市结构的一般空间均衡第99-103页
     ·城市结构最优时的土地市场第99-100页
     ·城市结构最优时的商品市场第100-102页
     ·具有双核特征城市结构的一般空间均衡条件第102-103页
     ·由双核向多核城市结构一般空间均衡的扩展第103页
   ·数值模拟第103-109页
     ·城市地租第103-107页
     ·城市效用第107-109页
   ·本章小结第109-110页
第6章 空间均衡型新城发展的政策优化与制度安排第110-127页
   ·新城发展政策的范畴与目的第110-113页
     ·新城发展政策的范畴第110-111页
     ·新城发展政策的目的第111-113页
   ·宏观层面的城市发展模式选择第113-118页
     ·城市发展模式政策的演进路径第113-114页
     ·新城内生型城市发展模式选择第114-118页
   ·中观层面的基础设施政策第118-122页
     ·城市基础设施政策的演进路径第118-119页
     ·基于区位适宜度影响分析的交通基础设施政策第119-122页
   ·微观层面的城市发展政策第122-126页
     ·城市规模与人口政策的演进路径第122页
     ·基于居民主体行为调解的城市发展政策第122-126页
   ·本章小结第126-127页
结论第127-130页
参考文献第130-138页
附录1第138-147页
附录2第147-149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49-152页
致谢第152-153页
个人简历第153页

论文共1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采集凝固热热泵系统的形式与工况分析
下一篇:浅海航道淤积位置和高度实时监测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