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英文摘要 | 第8-10页 |
前言 | 第10-12页 |
第一部分 群体纠纷诉讼的特征及价值 | 第12-22页 |
一、什么是群体纠纷诉讼 | 第12-13页 |
二、群体纠纷诉讼制度的特征 | 第13-16页 |
三、群体纠纷诉讼制度的价值追求及社会功能 | 第16-22页 |
(一) 目的性要求(实体要求) | 第17-19页 |
(二) 公正性要求(程序要求) | 第19-22页 |
第二部分 群体纠纷诉讼制度比较分析 | 第22-31页 |
一、美国集团诉讼制度 | 第22-25页 |
二、英国的代表诉讼或集团诉讼制度 | 第25页 |
三、德国团体诉讼制度 | 第25-27页 |
四、日本选定当事人诉讼制度及范示诉讼 | 第27-28页 |
五、我国代表人诉讼制度 | 第28-31页 |
第三部分 各国群体纠纷诉讼制度差异评析 | 第31-40页 |
一、群体纠纷诉讼制度设立功能差异 | 第31-33页 |
二、群体纠纷诉讼制度诉讼主体适格差异 | 第33-38页 |
(一) 关于美国 | 第34-35页 |
(二) 关于日本 | 第35-36页 |
(三) 关于德国 | 第36-37页 |
(四) 关于我国 | 第37-38页 |
三、群体纠纷诉讼判决效力的扩张差异评析 | 第38-40页 |
第四部分 我国群体纠纷诉讼制度分析及完善思路 | 第40-48页 |
一、我国的群体纠纷与群体纠纷诉讼制度之现状 | 第40-43页 |
(一) 宏观方面 | 第41-42页 |
(二) 微观方面 | 第42-43页 |
二、我国群体纠纷诉讼制度弊端 | 第43-45页 |
(一) 条文太过简单不能为司法实践提供基本框架 | 第43-44页 |
(二) 群体纠纷诉讼制度的可适用性极为有限 | 第44-45页 |
(三) 以人数划分诉讼类型其标准不明确 | 第45页 |
(四) 实务操作中的群体纠纷诉讼程序偏离立法本意 | 第45页 |
三、我国群体纠纷诉讼制度之完善思路 | 第45-48页 |
(一) 完善立法扩大我国当前的代表人诉讼制度的适用范围 | 第45-46页 |
(二) 树立以权利保护为本位的思想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 | 第46页 |
(三) 强调代表人诉讼制度维护公共利益的宗旨 | 第46页 |
(四) 借鉴团体诉讼制度及范示诉讼方式以补充我国代表人诉讼制度的不足 | 第46-48页 |
结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