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陪审制度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1. 导论 | 第12-20页 |
·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 第12-13页 |
·国内外研究状况 | 第13-15页 |
·研究的方法和内容 | 第15-18页 |
·研究的方法 | 第15-16页 |
·研究的内容 | 第16-18页 |
·研究的基本概念界定 | 第18-20页 |
2. 陪审制度的源流 | 第20-72页 |
·历史语境中的域外陪审制度 | 第20-53页 |
·陪审制度的最初样态——陪审团制度的形成 | 第21-29页 |
·早期英格兰的裁判方式和特点 | 第22-24页 |
·诺曼征服带来的咨审调查制度 | 第24-26页 |
·亨利二世改革 | 第26-29页 |
·陪审制度的近代传播和及其演变 | 第29-37页 |
·陪审制度在北美洲的传播 | 第29-31页 |
·陪审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演变 | 第31-37页 |
·陪审制度的当代改革 | 第37-47页 |
·英国和美国陪审制度的现状及改革 | 第37-41页 |
·俄罗斯和日本陪审制度的改革动态 | 第41-47页 |
·陪审制度的理论解析 | 第47-53页 |
·陪审制度的特点 | 第47-48页 |
·陪审制度的类型 | 第48-49页 |
·陪审制度的价值和功能 | 第49-53页 |
·中国陪审制度的制度史考察 | 第53-72页 |
·清未对陪审制度的移植 | 第56-62页 |
·陪审制度的传播途径 | 第56-57页 |
·陪审制度的移植及争议 | 第57-62页 |
·民国时期对陪审制度的尝试 | 第62-65页 |
·人民陪审员制度的产生 | 第65-69页 |
·根据地时期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初步形成 | 第65-67页 |
·建国后人民陪审员制度的正式确立 | 第67-69页 |
·人民陪审员制度的现状 | 第69-72页 |
3. 中国陪审制度的立法与实证分析 | 第72-143页 |
·规范性分析 | 第73-78页 |
·立法背景 | 第73-74页 |
·立法评价 | 第74-78页 |
·实证调查 | 第78-108页 |
·关于调查的说明 | 第78-80页 |
·调查对象的选择 | 第78-79页 |
·调查的内容和方式 | 第79-80页 |
·调查对象的基本背景 | 第80-81页 |
·人民陪审员的管理 | 第81-83页 |
·人民陪审员的经费 | 第83-84页 |
·实施陪审制度的准备工作 | 第84-86页 |
·人民陪审员的挑选程序 | 第86-90页 |
·申请和推荐 | 第86-88页 |
·考核和任命 | 第88-90页 |
·人民陪审员的培训方式 | 第90-93页 |
·人民陪审员的审理活动 | 第93-106页 |
·参与审理案件的范围 | 第93页 |
·合议庭的组成 | 第93-94页 |
·诉讼周期比较 | 第94-95页 |
·陪审员对判决结果的影响 | 第95-106页 |
·专家陪审模式 | 第106-108页 |
·中国陪审制度的独特性 | 第108-143页 |
·人民陪审员的挑选机制 | 第109-120页 |
·候选陪审员的挑选范围较小 | 第109-111页 |
·缺乏陪审员审前偏见的排除程序 | 第111-120页 |
·人民陪审员的权力行使 | 第120-136页 |
·形式上的广泛性 | 第120-125页 |
·实质上的有限性 | 第125-133页 |
·一个特例——专家陪审员权力行使的充分性 | 第133-136页 |
·人民陪审员的管理机制 | 第136-140页 |
·趋同于法官的控制模式 | 第136-138页 |
·陪审的前提——岗前培训 | 第138-139页 |
·经济补助成为激励机制 | 第139-140页 |
·人民陪审员的功能 | 第140-143页 |
·缓解法院审判力量不足 | 第140-141页 |
·解决法院审理专业技术案件的难题 | 第141-143页 |
4. 中国陪审制度独特性的原因解析 | 第143-160页 |
·政治结构的内因 | 第143-151页 |
·执政党的权力治理技术 | 第143-149页 |
·司法改革的政治动因 | 第149-151页 |
·司法体制的制约 | 第151-158页 |
·国家司法权力的结构模式 | 第151-156页 |
·司法资源决定功能定位的变异 | 第156-158页 |
·具体诉讼机制的影响 | 第158-160页 |
·合议制运行模式的障碍 | 第158-160页 |
·相关诉讼制度的阻碍 | 第160页 |
5. 对中国陪审制度的展望 | 第160-199页 |
·中国陪审制度改革的再思考 | 第163-188页 |
·基本理念 | 第163-166页 |
·改革的社会和司法基础 | 第166-170页 |
·司法政策与实践的正当性分析 | 第170-184页 |
·从政治层面考量 | 第170-177页 |
·从司法技术角度考量 | 第177-184页 |
·改革的协调 | 第184-188页 |
·中国陪审制度改革的进路 | 第188-199页 |
·改革的定位 | 第188-190页 |
·具体进路 | 第190-199页 |
·继续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 | 第190-193页 |
·试行有限的陪审团制度 | 第193-199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99-208页 |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第208-210页 |
致谢 | 第2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