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10页 |
引言 | 第10-13页 |
一、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理论基础 | 第13-19页 |
(一) 地域分工理论 | 第13-16页 |
1. 绝对优势理论 | 第13页 |
2. 比较优势理论 | 第13页 |
3. 要素禀赋理论 | 第13-14页 |
4. 新贸易理论 | 第14页 |
5.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 第14-16页 |
(二) 区域要素流动理论 | 第16-19页 |
1. 劳动力要素的流动 | 第16-17页 |
2. 资本要素的流动 | 第17页 |
3. 技术要素的流动 | 第17-19页 |
二、东亚区域合作的范式——北美自由贸易区合作基础分析 | 第19-29页 |
(一) 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概况及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内容 | 第19-26页 |
1. 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概况 | 第19-20页 |
2. 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内容 | 第20-21页 |
3. 北美自由贸易区建立前后的比较——基于商品贸易的分析 | 第21-26页 |
(二) 北美自由贸易区发展成功的条件分析 | 第26-27页 |
1. 完善的制度规定是北美自由贸易区得以成功保障 | 第26页 |
2. 经济结构导致的商品相互依赖性 | 第26-27页 |
3. 经济全球化的大发展是北美自由贸易区获得成功的外因 | 第27页 |
(三) 选择北美自由贸易区作为东亚合作范式的原因 | 第27-29页 |
1. 基于成员国之间经济水平差异的考虑 | 第27-28页 |
2. 基于国际分工角度的考虑 | 第28页 |
3. 基于国际关系的考虑 | 第28页 |
4. 基于对世界经济环境的压力考虑 | 第28-29页 |
三、东亚区域经济合作基础分析 | 第29-36页 |
(一) 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动因分析 | 第29-30页 |
1. 东亚各国亟需合作面对国际竞争 | 第29页 |
2. 东亚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 | 第29页 |
3. 东亚各国对主导权的争夺促进东亚合作的开展 | 第29-30页 |
(二) 东亚经济合作的基本框架和历史进程 | 第30-31页 |
1. 东亚经济合作基本框架 | 第30页 |
2. 东亚合作历史进程 | 第30-31页 |
(三) 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现状分析 | 第31-32页 |
1. 东亚区域经济合作是务实精神的合作 | 第31-32页 |
2. 东亚区域经济合作是全方位的合作 | 第32页 |
3. 东亚经济合作在近年来已经日趋成熟和完善 | 第32页 |
(四) 东亚区域与北美自由贸易区的系统比较分析 | 第32-34页 |
1. 东亚区域与北美自由贸易区地理环境的背景比较 | 第32-33页 |
2. 东亚区域与北美自由贸易区经济环境的背景比较 | 第33页 |
3. 东亚区域与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区域经济发展阶段比较 | 第33-34页 |
(五) 积极创造条件因素,促进东亚经济合作开展 | 第34-36页 |
1. 构建良好的制度框架和机制保障来为东亚合作提供保障 | 第34页 |
2. 友好的政治交流和互信尊重的国际关系 | 第34-35页 |
3. 东亚各国在除经济以外的广泛的合作 | 第35页 |
4. 在了解本国的经济结构后有针对性的建立合作伙伴 | 第35-36页 |
四、中国在东亚区域合作中的战略选择 | 第36-44页 |
(一) 东亚经济合作对中国的启示 | 第36-38页 |
1. 东亚经济合作是中国建立互信的外交关系的最好途径 | 第36-37页 |
2. 东亚经济合作是中国积极实践多边外交的良好平台 | 第37页 |
3. 东亚经济合作是中国发展和崛起的良机 | 第37-38页 |
(二) 中国参与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战略管理理论分析 | 第38-42页 |
1. SWOT 分析 | 第38-41页 |
2. PEST 分析 | 第41-42页 |
(三) 中国促进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战略选择 | 第42-44页 |
1. 对外建设良好的国际关系 | 第42页 |
2. 加快建设双边和多边的自由贸易区 | 第42页 |
3. 历史遗留问题的处理 | 第42-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后记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