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1-7页 |
| 中文摘要 | 第7-8页 |
| Abstract | 第8-11页 |
| 引言 | 第11-14页 |
|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14-17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4-15页 |
| ·研究的意义 | 第15-17页 |
| 第二章 解释学视域下的理解教学与英语阅读理解的关联 | 第17-35页 |
| ·英语阅读的概念及高中阅读理解教学的现状 | 第17-20页 |
| ·英语阅读理解的涵义 | 第17-18页 |
| ·英语阅读理解的意义 | 第18页 |
| ·高中英语阅读理解教学的现状 | 第18-20页 |
| ·解释学视域下的理解观 | 第20-23页 |
| ·解释学的含义 | 第20页 |
| ·“原意说”的绝对客观主义理解观 | 第20-21页 |
| ·“体验说”的绝对客观主义理解观 | 第21-22页 |
| ·“融合说”或“生成说”的理解观 | 第22-23页 |
| ·解释学视域下的理解教学观 | 第23-26页 |
| ·充盈理解精神的教学 | 第24页 |
| ·交往的、合作的教学 | 第24-25页 |
| ·源于生活的教学 | 第25页 |
| ·意义动态生成的教学 | 第25-26页 |
| ·解释学视域下的理解教学与英语阅读的关联 | 第26-30页 |
| ·解释学视域下的理解教学对提高英语阅读效果的意义 | 第30-35页 |
|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目标 | 第30页 |
| ·促成师生平等对话,保障阅读教学效果 | 第30-32页 |
| ·开辟了高中英语阅读的发展空间 | 第32-33页 |
| ·“视域融合”培养学生文化特殊性和融合性意识 | 第33-35页 |
| 第三章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5-43页 |
| ·定量分析角度看我校学生目前英语阅读存在的问题 | 第35-37页 |
| ·定性分析角度看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7-43页 |
| ·教学模式的“程序化” | 第37-38页 |
| ·教师地位的“神圣化” | 第38页 |
| ·阅读文本的“一元化” | 第38-40页 |
| ·能力评价的“标准化” | 第40-41页 |
| ·学生在英语阅读学习中存在情感的障碍 | 第41-43页 |
| 第四章 解释学视域下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及其评价 | 第43-53页 |
| ·解释学视域下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对比实验 | 第43-49页 |
| ·对照项:传统教学对reading的教学法 | 第43-45页 |
| ·对传统教学实践的反思 | 第45-46页 |
| ·试验项:理解教学对reading的教学法 | 第46-49页 |
| ·对理解教学实践的反思 | 第49页 |
| ·对比教学实验效果的调查与统计 | 第49-51页 |
| ·对比教学实验的调查数据分析与评价 | 第51-53页 |
| 第五章 促进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建议 | 第53-70页 |
| ·转变阅读教学理念,树立文本意义的生成观 | 第53-56页 |
| ·帮助学生构建理解的“前理解” | 第56-62页 |
| ·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语言 | 第56-61页 |
| ·丰富学生的英语文化背景知识 | 第61-62页 |
| ·注重交流和对话,促进学生理解中的视域融合 | 第62-65页 |
| ·鼓励学生利用自己的理解来构筑英语阅读的意义世界 | 第65-70页 |
|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 第65-68页 |
| ·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 第68-70页 |
| 第六章 结论 | 第70-72页 |
| 参考文献 | 第72-74页 |
| Appendix | 第74-77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