岸边土体力学特性及本构关系的分析与研究--以泥炭土为例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1页 |
| ·研究课题的提出 | 第10页 |
| ·云南泥炭类土的成因及分布 | 第10-11页 |
| ·关于泥炭土研究的动态及现状 | 第11-12页 |
| ·土工试验特点及发展现状 | 第12-17页 |
| ·室内试验特点及发展现状 | 第13-14页 |
| ·原位试验特点及发展现状 | 第14-17页 |
| ·岸边泥炭土力学特性 | 第17-18页 |
| ·软土本构模型理论发展介绍 | 第18-19页 |
|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9-21页 |
| 第二章 主要试验介绍 | 第21-34页 |
| ·引言 | 第21页 |
| ·试验场地概况及布置 | 第21-25页 |
| ·试验场地概况 | 第21-24页 |
| ·试验场地及工作量布置 | 第24-25页 |
| ·泥炭土的扁铲侧胀试验 | 第25-32页 |
| ·扁铲侧胀试验的基本原理 | 第25-27页 |
| ·扁铲侧胀试验的试验设备 | 第27-29页 |
| ·试验方法与步骤 | 第29-30页 |
| ·试验数据整理 | 第30-31页 |
| ·扁铲侧胀试验与其它原位试验关系 | 第31-32页 |
| ·泥炭土的静三轴试验 | 第32-33页 |
| ·泥炭土土样的制备 | 第32页 |
| ·试验装置及方法 | 第32-33页 |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 第三章 岸边泥炭土力学特性的分析研究 | 第34-49页 |
| ·泥炭土抗剪强度指标试验数据的整理及结果分析 | 第34-43页 |
| ·泥炭土抗剪强度指标试验数据的整理 | 第34-37页 |
| ·泥炭土抗剪强度指标试验数据的结果分析 | 第37-43页 |
| ·泥炭土压缩模量试验数据的整理及结果分析 | 第43-48页 |
| ·泥炭土压缩模量试验数据的整理 | 第43-46页 |
| ·泥炭土压缩模量试验数据的结果分析 | 第46-48页 |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 第四章 岸边效应对泥炭土力学特性影响的数值模拟 | 第49-71页 |
| ·FLAC 3D概述 | 第49-50页 |
| ·FLAC 3D的基本介绍 | 第49页 |
| ·FLAC 3D的优缺点 | 第49-50页 |
| ·平面岸边效应的数值模拟 | 第50-63页 |
| ·工程背景 | 第50-52页 |
| ·FLAC 3D模拟分析 | 第52-63页 |
| ·空间岸边效应的数值模拟 | 第63-69页 |
| ·工程背景 | 第63-66页 |
| ·实际沉降与规范法计算沉降的对比分析 | 第66-67页 |
| ·FLAC 3D模拟分析 | 第67-69页 |
|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 第五章 滇池泥炭土的本构模型 | 第71-86页 |
| ·引言 | 第71页 |
| ·弹性非线性模型 | 第71-77页 |
| ·切线弹性模量 | 第73-75页 |
| ·切线泊松比 | 第75-76页 |
| ·切线体积模量 | 第76-77页 |
| ·K-G模型 | 第77-85页 |
| ·试验对模型参数的确定 | 第79-84页 |
| ·讨论 | 第84-85页 |
|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 第86-88页 |
| ·结论 | 第86页 |
| ·展望 | 第86-88页 |
| 致谢 | 第88-89页 |
| 参考文献 | 第89-93页 |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3-94页 |
| 附录B (土工试验总表) | 第94-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