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5页 |
1 绪论 | 第15-22页 |
·放顶煤工作面人-机-环境系统研究发展现状 | 第15-19页 |
·人-机-环境系统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工业工程(IE)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论文研究的目标、内容及方法 | 第19-22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9页 |
·论文研究的目的 | 第19-20页 |
·论文研究的内容 | 第20页 |
·论文研究的方法 | 第20-22页 |
2 综放工作面人子系统的分析、评价和改进 | 第22-34页 |
·人子系统概述 | 第22页 |
·人因失误 | 第22-25页 |
·人因失误的定义 | 第23页 |
·人因失误的分类 | 第23-25页 |
·人因失误原理的分析和研究 | 第25-28页 |
·人因失误分析 | 第25-26页 |
·综放工作面人的影响因素 | 第26-28页 |
·人因失误评价方法 | 第28-31页 |
·人因失误参数分析 | 第28-30页 |
·人因行为形成主因子量化 | 第30-31页 |
·人因失误的模糊综合评价 | 第31-33页 |
·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 | 第31-32页 |
·影响人子系统的各个因素指标权重的计算 | 第32-33页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3 综放工作面机器子系统分析、评价和改进 | 第34-42页 |
·朱仙庄876综放工作面机器设备的故障及影响因素 | 第34-36页 |
·综放工作面设备故障定义 | 第34页 |
·综放工作面设备故障分类 | 第34-35页 |
·876综放工作面机械故障影响因素 | 第35-36页 |
·朱仙庄876综放工作面设备系统故障分析 | 第36-38页 |
·系统状态分析 | 第37-38页 |
·朱仙庄876综放工作面设备系统状态概率 | 第38页 |
·朱仙庄876综放工作面机器子系统评价模型的建立 | 第38-40页 |
·串联系统基本模型的建立 | 第38-39页 |
·并联系统基本模型的建立 | 第39-40页 |
·朱仙庄876综放工作面设备模糊综合评价分析 | 第40-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4. 放顶煤综放工作面环境分析、评价、改进 | 第42-54页 |
·地质环境的构成 | 第42-43页 |
·地质环境因素的评价指标 | 第43-47页 |
·地质构造特性描述 | 第43-45页 |
·朱仙庄876综放工作面煤层的赋存状况 | 第45-46页 |
·朱仙庄876综放工作面煤层的自燃特性 | 第46-47页 |
·朱仙庄876综放工作面地质环境各个因素评价隶属度函数 | 第47页 |
·地质环境因素权重 | 第47页 |
·地质环境系统评价 | 第47-48页 |
·朱仙庄876综放工作面作业环境影响因素 | 第48-51页 |
·概述 | 第48-49页 |
·朱仙庄876综放工作面微气候 | 第49页 |
·朱仙庄876综放工作面光照度 | 第49-50页 |
·朱仙庄876综放工作面噪音 | 第50页 |
·朱仙庄876综放工作面有害气体与煤尘 | 第50-51页 |
·作业环境的综合评价 | 第51-52页 |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5. 放顶煤综放工作面人-机-环境系统分析和评价 | 第54-64页 |
·放顶煤综放工作面人-机-环境系统分析计算 | 第54-56页 |
·朱仙庄876综放工作面可靠性数据 | 第54-55页 |
·综放工作面人-机-环境系统的常规评价 | 第55页 |
·综放工作面人-机-环境系统功能评价计算 | 第55-56页 |
·朱仙庄876综放工作面人-机-环境系统功能评价分配 | 第56-57页 |
·朱仙庄876综放工作面人-机-环境系统故障树分析 | 第57-62页 |
·朱仙庄876综放工作面事故树的建立 | 第58页 |
·朱仙庄876综放工作面人-机-环境系统事故树的评价 | 第58-60页 |
·朱仙庄876综放工作面人-机-环境系统故障模式危害度的评价 | 第60-62页 |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6. 综放工作面人-机-环境系统分析、评价改进工程分析实例 | 第64-76页 |
·朱仙庄煤矿生产现状与876综放工作面状况 | 第64-69页 |
·朱仙庄876综放工作面人子系统分析 | 第69页 |
·朱仙庄876综放工作面人子系统常规分析 | 第69页 |
·朱仙庄876综放工作面人子系统的模糊综合分析 | 第69页 |
·朱仙庄876综放工作面设备系统分析 | 第69-72页 |
·朱仙庄876综放工作面系统分析及子系统的建立 | 第69-70页 |
·朱仙庄876综放工作面矿井生产系统数据及评价 | 第70页 |
·朱仙庄876综放工作面采区生产系统有效度 | 第70-71页 |
·朱仙庄876综放工作面生产系统有效度 | 第71-72页 |
·朱仙庄876综放工作面机器子系统模糊综合分析 | 第72页 |
·朱仙庄876综放工作面环境子系统分析 | 第72页 |
·朱仙庄876综放工作面人-机器-环境系统综合评价 | 第72-73页 |
·提高朱仙庄876综放工作面人-机器-环境系统途径 | 第73-74页 |
·提高朱仙庄876综放工作面人子系统运行途径 | 第73-74页 |
·提高朱仙庄876综放工作面设备子系统运行途径 | 第74页 |
·提高朱仙庄876综放工作面环境子系统运行途径 | 第74页 |
·建立人-机器-环境信息管理系统以提高系统运行 | 第74页 |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7 PDCA循环实现采煤综放系统的循环改进 | 第76-77页 |
8 主要结论与展望 | 第77-79页 |
1.主要结论 | 第77页 |
2.论文不足及展望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