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江流域森林承载力评价与预测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1 引言 | 第11-22页 |
·国内外相关领域承载力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土地承载力 | 第12-13页 |
·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森林承载力研究综述 | 第14-18页 |
·森林承载力的定义 | 第15-16页 |
·森林承载力的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森林承载力的评价方法 | 第17页 |
·取得的成果 | 第17页 |
·存在问题 | 第17-18页 |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8-19页 |
·研究内容、方法及路线 | 第19-22页 |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9-20页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2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2-31页 |
·自然条件 | 第22-25页 |
·地理位置 | 第22页 |
·地形地势 | 第22页 |
·气候 | 第22-23页 |
·植被 | 第23-25页 |
·社会经济 | 第25页 |
·森林资源 | 第25-30页 |
·森林资源状况 | 第25-27页 |
·森林资源的特点 | 第27页 |
·资源动态变化 | 第27-30页 |
·小结 | 第30-31页 |
3 闽江流域森林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1-42页 |
·森林承载力概念界定 | 第31-32页 |
·森林承载力的定义 | 第31-32页 |
·森林承载力的内涵 | 第32页 |
·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 第32-33页 |
·评价指标设计指导思想和原则 | 第33-34页 |
·设计指导思想 | 第33-34页 |
·设计原则 | 第34页 |
·闽江流域森林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 第34-41页 |
·评价指标体系的概念框架 | 第34页 |
·评价指标选择与筛选 | 第34-38页 |
·指标参照值 | 第38-41页 |
·小结 | 第41-42页 |
4 闽江流域森林承载力评价方法 | 第42-79页 |
·评价方法概述 | 第42-46页 |
·评价方法综述 | 第42-43页 |
·常用的评价方法 | 第43-46页 |
·综合指数法 | 第46-53页 |
·综合指数法原理 | 第46-47页 |
·应用 | 第47-53页 |
·FUZZY综合评价法 | 第53-57页 |
·Fuzzy 综合评价法原理 | 第54-55页 |
·应用 | 第55-57页 |
·集对分析法 | 第57-60页 |
·集对分析原理 | 第58页 |
·应用 | 第58-60页 |
·RBF 网络法 | 第60-64页 |
·RBF 原理 | 第60-62页 |
·应用 | 第62-64页 |
·物元可拓法 | 第64-68页 |
·物元可拓法原理 | 第65-67页 |
·应用 | 第67-68页 |
·投影寻踪模型 | 第68-72页 |
·投影寻踪原理 | 第69-70页 |
·应用 | 第70-72页 |
·评价方法优劣分析 | 第72-77页 |
·小结 | 第77-79页 |
5 闽江流域森林承载力预测与分析 | 第79-93页 |
·预测方法概述 | 第79-83页 |
·回归分析法 | 第80页 |
·时间序列分析法 | 第80页 |
·优化组合预测方法 | 第80-81页 |
·人工神经网络法 | 第81-82页 |
·支持向量机法 | 第82页 |
·灰色预测方法 | 第82-83页 |
·马尔可夫链预测方法 | 第83页 |
·闽江流域森林承载力预测模型 | 第83-88页 |
·灰色预测模型 | 第84-87页 |
·预测模型评价 | 第87-88页 |
·闽江流域森林承载力预测与分析 | 第88-92页 |
·预测与分析 | 第88-91页 |
·建议 | 第91-92页 |
·小结 | 第92-93页 |
6 森林承载力综合评价与预测信息子系统 | 第93-103页 |
·系统分析与设计 | 第93-98页 |
·需求分析 | 第93-94页 |
·功能设计 | 第94-95页 |
·体系结构设计 | 第95-96页 |
·数据库设计 | 第96-97页 |
·界面设计 | 第97-98页 |
·系统实现 | 第98-102页 |
·系统工作流程 | 第98页 |
·主要功能实现 | 第98-102页 |
·小结 | 第102-103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03-105页 |
·结论 | 第103-104页 |
·展望 | 第104-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15页 |
个人简介 | 第115页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第115-117页 |
第一导师简介 | 第117-118页 |
第二导师简介 | 第118-119页 |
致谢 | 第1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