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网建设与改造项目的后期评价
中文摘要 | 第1页 |
英文摘要 | 第3-7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7-9页 |
·论文的研究背景 | 第7页 |
·选题的意义 | 第7-8页 |
·理论意义 | 第7-8页 |
·现实意义 | 第8页 |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基本框架 | 第8-9页 |
第二章 项目后评价的研究动态及其主要内容 | 第9-15页 |
·项目后评价的研究动态 | 第9-11页 |
·国外研究动态 | 第9-10页 |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0-11页 |
·项目后评价的涵义 | 第11-12页 |
·项目后评价的主要内容 | 第12-14页 |
·后评价的内容范围 | 第12页 |
·后评价的基本内容 | 第12-14页 |
·项目后评价的方法 | 第14页 |
·农网建设与改造项目评价的目的和意义 | 第14-15页 |
第三章 农网建设与改造项目的社会评价 | 第15-26页 |
·社会评价的定位 | 第15页 |
·社会评价的思路 | 第15-16页 |
·社会评价的指标体系 | 第16-24页 |
·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 第16页 |
·社会评价指标内涵界定 | 第16-18页 |
·社会评价指标的计算说明 | 第18-19页 |
·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 | 第19-20页 |
·定量指标的计算 | 第20-22页 |
·有无对比法 | 第20页 |
·隶属函数 | 第20-22页 |
·定性指标的计算 | 第22页 |
·模糊综合评价 | 第22-23页 |
·模糊综合评价的一般形式 | 第23页 |
·对评价结果的分析 | 第23页 |
·定量综合评价的适用条件 | 第23-24页 |
·社会评价辅助方法——逻辑框架分析法 | 第24-26页 |
第四章 农网建设与改造项目的技术评价 | 第26-47页 |
·农网改造项目技术评价指标体系 | 第26-32页 |
·技术评价指标设置的原则 | 第26-27页 |
·技术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27-29页 |
·农网动态性能的技术评价指标 | 第27页 |
·农网静态性能的技术评价指标 | 第27-29页 |
·技术评价指标的含义 | 第29-32页 |
·指标权重研究 | 第32-38页 |
·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 | 第33-36页 |
·层次分析法 | 第33-34页 |
·主成分分析法 | 第34-36页 |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36-38页 |
·综合模糊评价方法 | 第38-47页 |
·综合模糊评价方法框架 | 第38-39页 |
·单因素模糊评价 | 第39-44页 |
·模糊集合的概念 | 第39页 |
·单因素模糊隶属函数模型 | 第39-44页 |
·单因素模糊评价得分的计算 | 第44页 |
·各指标模糊评价模型的确定 | 第44-47页 |
第五章 农网建设与改造项目的财务评价 | 第47-53页 |
·财务评价的基本概念 | 第47-48页 |
·项目财务评价指标体系 | 第48-49页 |
·财务评价的盈利能力指标 | 第48-49页 |
·财务评价的偿债能力指标 | 第49页 |
·农网建设与改造项目财务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 | 第49-50页 |
·农网建设与改造项目基础数据采集 | 第50-53页 |
·农网数据收集与处理的有关原则 | 第50页 |
·农网基本参数处理方法 | 第50-53页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局限及其建议 | 第53-57页 |
·研究结论 | 第53-54页 |
·取得的成绩 | 第53-54页 |
·存在的不足 | 第54页 |
·论文的局限性 | 第54-55页 |
·对今后农网建设与发展工作的建议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附录 | 第60-64页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