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绪论 | 第10-18页 |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14页 |
·银行稳定是金融稳定的核心 | 第10-11页 |
·银行稳定是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 第11页 |
·银行危机将对经济造成巨大的损失 | 第11-14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6页 |
·研究内容及框架 | 第16-17页 |
·特色与创新 | 第17-18页 |
2 银行危机生成理论及原因探悉 | 第18-33页 |
·银行危机的内涵 | 第18-19页 |
·银行危机基本理论 | 第19-23页 |
·经济周期理论 | 第20-21页 |
·危机传染理论 | 第21-22页 |
·双危机理论-银行危机与货币危机 | 第22-23页 |
·银行内在脆弱性分析 | 第23-26页 |
·为何“脆弱”? | 第23-25页 |
·银行体系脆弱性对经济和金融的影响 | 第25-26页 |
·国际资本流动冲击 | 第26-28页 |
·对银行体系的直接冲击 | 第26-27页 |
·对银行体系的间接冲击 | 第27-28页 |
·利率自由化 | 第28-30页 |
·利率自由化过程中来自银行自身的危机因素 | 第28-29页 |
·利率自由化过程中来自外部的危机因素 | 第29-30页 |
·道德风险 | 第30-33页 |
·道德风险的形成 | 第30-31页 |
·银行危机中道德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 | 第31-33页 |
3 国际银行危机比较分析 | 第33-42页 |
·次贷风暴的牺牲品:雷曼兄弟银行 | 第33-35页 |
·祸起次贷风波 | 第33-34页 |
·金融巨头的倒闭 | 第34页 |
·“雷曼之殇”的原因分析 | 第34-35页 |
·美国金融业的定时炸弹:储贷银行危机探悉 | 第35-37页 |
·储蓄贷款银行危机的背景 | 第35页 |
·储贷银行危机的爆发 | 第35-36页 |
·储贷危机的原因剖析 | 第36-37页 |
·亚洲银行危机的典型:日本长期信用银行 | 第37-39页 |
·危机的产生 | 第37-38页 |
·日本长期信用银行危机的分析及启示 | 第38-39页 |
·发展中国家的阴影:缅甸银行危机透视 | 第39-42页 |
·缅甸银行危机的爆发 | 第39-40页 |
·信心危机的根源-“短板效应” | 第40页 |
·“短板效应”生成原因及防范 | 第40-42页 |
4 我国银行业潜在的危机因素分析及启示 | 第42-50页 |
·“海发行”事件警示今犹在 | 第42-44页 |
·海南发展银行倒闭过程 | 第42-43页 |
·“海发行”事件的原因及警示 | 第43-44页 |
·我国金融潜在风险因素分析 | 第44页 |
·金融企业制度改革不彻底 | 第44页 |
·体制转轨和行政干预加大了我国银行风险 | 第44页 |
·国有企业自身的不良状况与国有银行贷款 | 第44页 |
·我国银行潜在危机形成和传染的特殊性分析 | 第44-47页 |
·我国潜在银行危机形成的特殊性 | 第45-46页 |
·我国潜在银行危机传染的特殊性 | 第46-47页 |
·我国银行体系维持稳定的必要条件 | 第47-48页 |
·全面的早期预警系统 | 第47页 |
·完善的银行危机处理机构 | 第47页 |
·科学的危机管理应急决策系统 | 第47-48页 |
·健全的金融行业的法治体系 | 第48页 |
·治理我国未来的银行危机的设想 | 第48-50页 |
·制定危机治理方案并保证付诸实施 | 第48页 |
·危机评估 | 第48-49页 |
·及时启动应急处理程序 | 第49页 |
·进行“危机公关” | 第49页 |
·变“危”为“机” | 第49-50页 |
5 分析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50-53页 |
·结论:健康的金融环境和完善的危机处理机制是银行体系稳定的重要保证 | 第50页 |
·对预防和化解我国银行体系危机的建议 | 第50-53页 |
·加强危机文化建设 | 第50-51页 |
·加强金融市场监管以及监管主体合作 | 第51页 |
·以完善的法律化监管代替行政式监管 | 第51页 |
·严格控制国际资本流动 | 第51-52页 |
·加强利率风险的管理和控制 | 第52页 |
·逐步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 第52页 |
·切实谨慎解决国有银行不良贷款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