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8页 |
·镉污染及对动植物的毒害作用 | 第14-15页 |
·植物耐镉的生理基础 | 第15-18页 |
·镉的吸收和运输限制 | 第15-16页 |
·镉的区室化分隔 | 第16-17页 |
·镉的络合-螯合作用 | 第17-18页 |
·氧化代谢调节 | 第18页 |
·植物活性氧清除系统及其在环境胁迫中的作用 | 第18-27页 |
·活性氧清除的酶系统 | 第19-23页 |
·抗坏血酸-谷胱甘肽(AsA-GSH)循环途径 | 第23-27页 |
·植物钙信使系统及其在环境胁迫中的作用 | 第27-35页 |
·胞内钙 | 第27-28页 |
·钙信号靶蛋白 | 第28-30页 |
·Ca~(2+) 运输系统 | 第30-34页 |
·钙信使对植物氧化代谢的调控作用 | 第34-35页 |
·本文的研究契机和总体思路 | 第35-38页 |
·研究契机 | 第35-37页 |
·总体思路 | 第37-38页 |
第二章 镉暴露下植物镉吸收及镉的亚细胞分布特征 | 第38-47页 |
·引言 | 第38-3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9-40页 |
·材料培养与实验设计 | 第39页 |
·测定方法 | 第39-40页 |
·数据处理 | 第4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0-44页 |
·生物量 | 第40页 |
·植株镉含量 | 第40-41页 |
·镉的亚细胞分布 | 第41-44页 |
·讨论 | 第44-46页 |
·小结 | 第46-47页 |
第三章 镉诱导的植物活性氧清除酶系统的变化及分子机理 | 第47-66页 |
·前言 | 第4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7-55页 |
·材料培养与实验设计 | 第47-48页 |
·SOD、CAT 和APX 基因基因克隆与表达研究方法 | 第48-53页 |
·活性氧及其清除酶系统测定方法 | 第53-54页 |
·数据处理 | 第54-5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5-63页 |
·O_2~(.-) 产生速率,H_2O_2 和MDA 含量 | 第55-56页 |
·SOD 活性及基因表达特征 | 第56-58页 |
·CAT 活性及基因表达特征 | 第58-61页 |
·APX 活性及基因表达特征 | 第61-63页 |
·讨论 | 第63-65页 |
·小结 | 第65-66页 |
第四章 镉诱导的AsA-GSH 循环途径的变化及分子机理 | 第66-79页 |
·前言 | 第6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6-68页 |
·材料培养与实验设计 | 第66页 |
·GR 和DHAR 基因克隆与表达研究方法 | 第66-67页 |
·AsA-GSH 循环过程的生化测定方法 | 第67-68页 |
·数据处理 | 第6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8-76页 |
·抗坏血酸含量 | 第68-69页 |
·DHAR 活性及基因表达特征 | 第69-74页 |
·GSH、GSSG 和总谷胱甘肽含量 | 第74-75页 |
·GR 活性及基因表达特征 | 第75-76页 |
·讨论 | 第76-78页 |
·小结 | 第78-79页 |
第五章 镉诱导的植物钙信使系统的变化及分子机理 | 第79-92页 |
·引言 | 第79-8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80-82页 |
·材料培养与实验设计 | 第80页 |
·CaM 和质膜Ca~(2+)-ATPase 基因克隆与表达研究方法 | 第80页 |
·CaM 含量和Ca~(2+)-ATPase 活性测定方法 | 第80-82页 |
·数据处理 | 第8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82-89页 |
·CaM 含量及其基因表达特征 | 第82-85页 |
·Ca~(2+)-ATPAase 活性及基因表达特征 | 第85-89页 |
·讨论 | 第89-91页 |
·小结 | 第91-92页 |
第六章 全文结论、创新点与研究展望 | 第92-95页 |
·全文结论 | 第92-93页 |
·创新点 | 第93页 |
·研究展望 | 第93-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113页 |
致谢 | 第113-114页 |
作者简历 | 第114-115页 |
附:论文涉及的常用英文缩写的中英文对照 | 第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