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30页 |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8页 |
·FMDV 5'UTR 的VPg | 第13页 |
·FMDV 5'UTR 的假结节 | 第13页 |
·IRES在病毒翻译中的作用 | 第13-15页 |
·3'UTR 的功能及其与高级结构的关系 | 第15-16页 |
·3'UTR 对基因组复制的调控 | 第15-16页 |
·3'UTR对基因组翻译的调控 | 第16页 |
·3'UTR与蛋白质因子间复杂的相互作用 | 第16页 |
·影响FMDV宿主嗜性的基因 | 第16-18页 |
· | 第17页 |
· | 第17页 |
· | 第17-18页 |
·RNA 病毒的反向遗传学研究 | 第18-29页 |
·概述 | 第18-19页 |
·早期的反向遗传学的研究 | 第19-20页 |
·病毒反向遗传操作技术的建立 | 第20-23页 |
·构建病毒基因组全长cDNA克隆 | 第20-21页 |
·感染性转录物的产生 | 第21-22页 |
·从cDNA克隆拯救感染性病毒 | 第22-23页 |
·正链RNA 病毒的反向遗传学操作 | 第23-24页 |
·负链RNA 病毒 | 第24-25页 |
·影响构建感染性克隆的限制性因素 | 第25-27页 |
·感染性克隆的产生与鉴定 | 第27页 |
·病毒基因组功能的研究 | 第27页 |
·新型疫苗的研究 | 第27-28页 |
·基因治疗 | 第28-29页 |
·结语 | 第29页 |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29-30页 |
第二章 口蹄疫病毒泛亚型0/CHINA/99 株全长cDNA 分子克隆构建和感染性鉴定 | 第30-3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0-32页 |
·材料 | 第30页 |
·方法 | 第30-32页 |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第30页 |
·全长cDNA 的克隆和构建 | 第30-32页 |
·FMDV O/CHINA/99 株基因组全序列的扩增 | 第32页 |
·结果 | 第32-35页 |
·感染性克隆载体的鉴定 | 第32-33页 |
·体外转录物RNA的制备 | 第33页 |
·转染BHK-21细胞 | 第33-34页 |
·乳鼠实验结果 | 第34-35页 |
·讨论 | 第35-37页 |
第三章 口蹄疫病毒泛亚型 0/CHINA/99 缺失毒株全长 cDNA 分子的克隆构建和感染性鉴定 | 第37-4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7-39页 |
·毒株和工程菌 | 第37页 |
·主要工具酶及试剂盒 | 第37-38页 |
·5'端片设计与合成 | 第38页 |
·FMDV O/CHINA/99株基因组全序列的扩增 | 第38页 |
·全长cDNA的克隆和构建 | 第38-39页 |
·结果 | 第39-43页 |
·5'端缺失后序列的鉴定 | 第39-40页 |
·全长cDNA 构建和鉴定 | 第40页 |
·体外转录物 RNA 的制备 | 第40-41页 |
·转染BHK-21 细胞 | 第41-42页 |
·乳鼠试验结果 | 第42页 |
·功能未知区序列的空间结构 | 第42-43页 |
·5'UTR序列的比对 | 第43页 |
·讨论 | 第43-45页 |
第四章 FMDV型内嵌合病毒TAW97/CHINA 99的构建和感染性鉴定 | 第45-5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5-47页 |
·O/CHINA/99 感染性cDNA 克隆 | 第45页 |
·主要工具酶及试剂盒 | 第45-46页 |
·突变序列的设计与合成 | 第46页 |
·O/CHINA/99 突变毒株全长cDNA 的克隆和构建技术路线(图1) | 第46-47页 |
·结果 | 第47-50页 |
·嵌合重组质粒pOKTAW97/CHINA99 的鉴定结果 | 第47页 |
·线性化全长cDNA 的获得 | 第47-48页 |
·体外转录物RNA的制备 | 第48页 |
·体外转录 | 第48页 |
·转录产物的纯化 | 第48页 |
·转染BHK-21细胞 | 第48-49页 |
·细胞培养及处理 | 第48页 |
·制备RNA-阳离子脂质体试剂复合物 | 第48-49页 |
·转然细胞 | 第49页 |
·乳鼠实验结果 | 第49-50页 |
·IRES的空间结构及真核起始因子 | 第50-54页 |
·IRES空间结构 | 第50-51页 |
·FMDV翻译所涉及的细胞因子 | 第51-54页 |
·讨论 | 第54-56页 |
第五章 研究结论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作者简历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