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库岸城区交通的发展趋势及途径 | 第10-11页 |
·库区地质灾害的特性及防治技术的发展 | 第11-14页 |
·重庆库区地质灾害特性 | 第11-13页 |
·库区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的发展 | 第13-14页 |
·课题的确立及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第二章 沿江交通设施建设与地灾防治一体化内涵及模式 | 第16-28页 |
·重庆库区交通建设和地灾防治中各自存在的问题 | 第16-18页 |
·交通建设中存在的瓶颈问题 | 第16页 |
·地灾防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6-18页 |
·一体化概念的提出 | 第18-19页 |
·库岸交通设施建设开发的必然性 | 第18页 |
·库岸地质灾害治理的迫切性 | 第18页 |
·一体化概念的提出 | 第18-19页 |
·一体化的内涵及条件特征 | 第19-21页 |
·一体化的内涵 | 第19-20页 |
·一体化的条件特征 | 第20-21页 |
·沿江交通设施建设与地灾防治一体化模式 | 第21-27页 |
·桥梁与抗滑支挡结构一体化 | 第22-23页 |
·沿江路基与护岸堤坝一体化 | 第23-26页 |
·港区建设与库岸治理一体化 | 第26-27页 |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沿江交通设施建设与地灾防治的一体化关系 | 第28-41页 |
·数学评价模型的构建 | 第29-32页 |
·因素层次结构模型的建立 | 第29-30页 |
·评价等级指标的获取 | 第30页 |
·数学评价模型的导出 | 第30-32页 |
·因素权重的计算 | 第32-35页 |
·单因素评判矩阵的确定 | 第35-37页 |
·构造因素隶属函数及隶属度计算 | 第35-36页 |
·单因素评判矩阵的确定 | 第36-37页 |
·交通建设对地质环境影响的综合评价 | 第37-38页 |
·影响程度的一级评价 | 第37-38页 |
·影响程度的二级综合评价 | 第38页 |
·评价指标的处理及结果分析 | 第38-39页 |
·交通设施建设与地灾防治一体化关系综述 | 第39-40页 |
·交通建设需以灾害治理作为坚实基础 | 第39页 |
·地灾治理需满足交通设施后续效应要求 | 第39-40页 |
·本章小节 | 第40-41页 |
第四章 沿江交通设施建设与地灾防治一体化跟踪系统 | 第41-46页 |
·交通建设与地灾防治分离实施的弊端 | 第41-42页 |
·在技术上的脱节,达不到预期目的 | 第41页 |
·对工程带来扰动性和盲目性 | 第41页 |
·拖长工程期限,影响如期蓄水 | 第41页 |
·提高成本,经济效益降低 | 第41-42页 |
·交通设施建设与地灾防治一体化的跟踪系统 | 第42-45页 |
·规划勘察跟踪 | 第44页 |
·一体化设计治理跟踪 | 第44页 |
·一体化工程的验证 | 第44页 |
·一体化治理效益跟踪 | 第44-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五章 沿江路建设与鞍子坝库岸治理一体化示例 | 第46-68页 |
·工程特征 | 第46页 |
·鞍子坝塌岸破坏模式及范围分析预测 | 第46-53页 |
·近期变形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 | 第46-48页 |
·塌岸破坏模式分析 | 第48-49页 |
·塌岸规模预测 | 第49-53页 |
·塌岸预测的评价 | 第53页 |
·鞍子坝塌岸稳定性的分析与验算 | 第53-63页 |
·稳定性计算原理 | 第53-56页 |
·一体化稳定性评价工况及计算模型 | 第56-57页 |
·指标参数的确定 | 第57-60页 |
·稳定系数的计算 | 第60-61页 |
·岸坡稳定性评价及下滑推力的计算 | 第61-62页 |
·综合分析与建议 | 第62-63页 |
·一体化工程防治方案及效益跟踪 | 第63-67页 |
·防治工程技术方案设计 | 第63-64页 |
·技术方案的比选 | 第64-65页 |
·鞍子坝库岸与沿江路一体化治理模式 | 第65-67页 |
·鞍子坝库岸与沿江路一体化效益跟踪 | 第67页 |
·本章小节 | 第67-68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68-70页 |
·主要结论 | 第68-69页 |
·建议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著及取得科研成果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