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民政工作论文--其他论文

非营利组织的治理机制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1. 导论第10-30页
   ·论题的缘起第10-12页
     ·建立和谐社会离不开非营利组织的参与第10-11页
     ·治理缺失严重阻碍非营利组织的发展第11-12页
   ·研究现状第12-22页
     ·非营利组织的界定、类型及其产生和发展的动机第12-14页
     ·非营利组织的一般管理问题研究第14-17页
     ·非营利组织的经济学研究第17-19页
     ·非营利组织的治理问题研究第19-20页
     ·非营利组织的其他研究视角第20-21页
     ·对现有研究的评价第21-22页
   ·研究意义第22页
     ·理论意义第22页
     ·实践意义第22页
   ·研究方法第22-23页
     ·多学科理论研究相结合第22-23页
     ·比较研究方法第23页
     ·制度研究方法第23页
     ·案例研究方法第23页
   ·研究的基本内容第23-30页
     ·研究框架第23-24页
     ·主要内容第24-27页
     ·可能的贡献第27-30页
2. 非营利组织的界定及其存在原因探析第30-48页
   ·非营利组织的界定第30-40页
     ·非营利组织的概念第30-31页
     ·非营利组织的特征第31-37页
     ·非营利组织的类型第37-39页
     ·非营利组织的功能第39-40页
   ·非营利组织与和谐社会构建第40-48页
     ·非营利组织兴起的理论基础第40-44页
     ·非营利组织的失灵第44页
     ·帕累托改进与资源配置第44-45页
     ·和谐社会的驱动“三轮”第45-48页
3. 非营利组织治理机制的一般研究框架第48-78页
   ·治理及其理论基础第48-54页
     ·治理第48-50页
     ·治理理论基础第50-54页
   ·治理机制第54-58页
     ·内部治理机制第56-57页
     ·外部治理机制第57-58页
   ·非营利组织治理机制第58-62页
     ·非营利组织的内部治理第58-59页
     ·非营利组织的外部治理第59-60页
     ·内部治理与外部治理的关系第60-61页
     ·非营利组织的治理模式第61-62页
   ·组织治理机制的比较分析第62-78页
     ·营利组织的治理体系第62-65页
     ·政府组织的治理体系第65-67页
     ·组织的内部治理机制比较第67-70页
     ·组织的外部治理机制比较第70-72页
     ·非营利组织治理结构完善的特殊制约第72-78页
4. 非营利组织的内部治理机制第78-102页
   ·会员大会第78-79页
   ·理(董)事会第79-89页
     ·理事会的基本责任第79-84页
     ·理事会的规模和结构第84-86页
     ·理事会运行机制第86-89页
   ·执行层第89-97页
     ·执行层的结构与特征第90-93页
     ·执行长的角色与职责第93-95页
     ·执行层的激励第95-97页
   ·监事会第97-99页
     ·监事会监督的必要性第97页
     ·监事会的角色与职责第97-98页
     ·监事任职资格和任期第98-99页
   ·非营利组织内部治理的优化第99-102页
5. 非营利组织的外部治理机制第102-135页
   ·政府的管理与监督第102-123页
     ·非营利组织与政府互动关系模式第102-104页
     ·非营利组织的政府监管途径第104-106页
     ·非营利组织的法律规制第106-123页
   ·非营利组织的行业自律第123-128页
     ·非营利组织行业自律的必要性第123-124页
     ·非营利组织行业自律机制的内容第124-125页
     ·我国非营利组织行业自律机制的构建第125-128页
   ·非营利组织的其他外部治理机制第128-135页
     ·非营利组织竞争机制第129页
     ·独立的第三方评估制度第129-130页
     ·非营利组织信息披露机制第130-131页
     ·其他监督第131-135页
6. 非营利组织治理机制构建的个案研究——以广东科学中心为例第135-157页
   ·广东科学中心的性质与功能定位第135-139页
     ·科学中心的性质第136页
     ·科学中心的功能定位第136-139页
   ·科学中心的组织架构第139-148页
     ·组织设计遵循的原则第139-140页
     ·科学中心三种管理模式的比较与选择第140-142页
     ·必须设置的内部机构第142-143页
     ·可能设置的内部机构第143页
     ·组织运行模式选择第143-148页
     ·科学中心的决策与运营机制第148页
   ·科学中心的治理结构第148-157页
     ·科学中心理事会第149页
     ·科学中心绩效评价委员会第149-150页
     ·科学中心专家委员会第150页
     ·科学中心执行层第150-151页
     ·科学中心员工第151页
     ·科学中心的外部治理第151-157页
7. 中国非营利组织治理机制的历史演变与现实选择第157-172页
   ·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历程第157-159页
     ·建国前的非营利组织第157页
     ·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第157-158页
     ·改革开放后第158-159页
   ·中国非营利组织的治理失灵第159-161页
     ·理事会被架空,形同虚设第159页
     ·监事会空缺第159-160页
     ·政府规制不到位第160-161页
     ·缺乏有效的自律、他律机制第161页
     ·激励机制缺失第161页
   ·国外非营利组织治理机制:比较与借鉴第161-166页
     ·国外非营利组织治理结构模式第161-163页
     ·国外非营利组织治理结构的比较分析第163-165页
     ·非营利组织治理结构的功能趋同第165页
     ·国外非营利组织治理结构对我国的启示与借鉴第165-166页
   ·中国非营利组织治理机制的完善路径第166-172页
     ·重塑非营利组织与政府的关系第166-167页
     ·健全以理事会为核心的内部责、权、利的平衡机制第167页
     ·加强非营利组织的内外部监督第167-168页
     ·完善非营利组织的治理环境第168-172页
8. 结束语第172-175页
   ·研究结论第172-173页
   ·研究局限第173-174页
   ·研究展望第174-175页
参考文献第175-187页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清单第187-188页
后记第188-189页

论文共18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多元文化背景下中国工笔人物画研究
下一篇:以个体的方式行与思--对油画艺术的探索、实践与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