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30页 |
| 1 丝素蛋白的结构与性质 | 第12-14页 |
| ·丝素蛋白的组成 | 第12页 |
| ·丝素蛋白的结构 | 第12-14页 |
| ·丝素蛋白的性质 | 第14页 |
| 2 丝素蛋白的应用 | 第14-24页 |
| ·丝素蛋白在非纺织领域的应用 | 第14-18页 |
| ·在化妆品领域的应用 | 第15页 |
| ·在食品领域的应用 | 第15-16页 |
| ·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 | 第16-18页 |
| ·丝素蛋白在纺织领域的应用 | 第18-24页 |
| ·丝素蛋白对粘胶织物的整理探讨 | 第18页 |
| ·丝素蛋白对棉的整理探讨 | 第18-19页 |
| ·丝素蛋白对羊毛的整理探讨 | 第19-21页 |
| ·丝素蛋白对丝绸的整理探讨 | 第21页 |
| ·丝素蛋白对大豆纤维的整理探讨 | 第21-22页 |
| ·丝素蛋白对腈纶的整理探讨 | 第22页 |
| ·素蛋白对PA6纤维的整理探讨 | 第22-23页 |
| ·丝素蛋白对涤纶的整理探讨 | 第23-24页 |
| 3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 ·课题意义 | 第24-25页 |
| ·研究内容 | 第25页 |
| 参考文献 | 第25-30页 |
| 第二章 涤纶经吸湿排汗整理后交联丝素 | 第30-37页 |
| 1 引言 | 第30-31页 |
| 2 实验部分 | 第31-33页 |
| ·实验材料 | 第31-32页 |
| ·实验药品 | 第31页 |
| ·实验仪器 | 第31-32页 |
| ·材料制备 | 第32页 |
| ·浸渍法 | 第32页 |
| ·轧烘焙法 | 第32页 |
| ·测试方法 | 第32-33页 |
| ·增重率测试 | 第32页 |
| ·毛效的测定 | 第32-33页 |
| 3 结果与讨论 | 第33-36页 |
| ·浸渍法 | 第33-34页 |
| ·不同浓度DP-9992对织物整理效果的影响 | 第33-34页 |
| ·不同种类交联剂对织物整理效果的影响 | 第34页 |
| ·轧烘焙法 | 第34-36页 |
| ·不同焙烘温度对织物整理效果的影响 | 第34-35页 |
| ·不同焙烘时间对织物整理效果的影响 | 第35页 |
| ·不同浓度DP-9992对织物整理效果的影响 | 第35页 |
| ·不同种类交联剂对织物整理效果的影响 | 第35-36页 |
| 4 结论 | 第36页 |
| 参考文献 | 第36-37页 |
| 第三章 丝肽经环糊精包合后整理涤纶 | 第37-51页 |
| 1 引言 | 第37-38页 |
| 2 实验部分 | 第38-40页 |
| ·实验材料 | 第38-39页 |
| ·实验药品 | 第38页 |
| ·实验仪器 | 第38-39页 |
| ·材料制备 | 第39页 |
| ·紫外光谱的测定 | 第39页 |
| ·丝肽经包合后整理涤纶 | 第39页 |
| ·测试方法 | 第39-40页 |
| ·增重率测试 | 第39页 |
| ·黄度测试 | 第39页 |
| ·断裂强度及断裂延伸率测定 | 第39页 |
| ·撕破强度测定 | 第39-40页 |
| 3 结果与讨论 | 第40-49页 |
| ·包合物的光谱特征 | 第40-41页 |
| ·丝肽经包合后对涤纶的整理效果 | 第41-49页 |
| ·焙烘温度对织物整理效果的影响 | 第41-43页 |
| ·焙烘时间对织物整理效果的影响 | 第43-45页 |
| ·β-环糊精浓度对织物整理效果的影响 | 第45-46页 |
| ·丝肽粉浓度对织物整理效果的影响 | 第46-47页 |
| ·柠檬酸浓度对织物整理效果的影响 | 第47-48页 |
| ·次亚磷酸钠浓度对织物整理效果的影响 | 第48-49页 |
| 4 结论 | 第49-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1页 |
| 第四章 丝素在粘合剂作用下整理涤纶 | 第51-73页 |
| 1 引言 | 第51页 |
| 2 实验部分 | 第51-54页 |
| ·实验材料 | 第51-52页 |
| ·实验药品 | 第51-52页 |
| ·实验仪器 | 第52页 |
| ·材料制备 | 第52-53页 |
| ·丝肽经四氯化锡增重后对涤纶进行整理 | 第52页 |
| ·丝肽与单宁作用后对涤纶进行整理 | 第52-53页 |
| ·羟基磷灰石-丝素粉的制备及其在粘合剂作用下对涤纶织物进行整理 | 第53页 |
| ·测试方法 | 第53-54页 |
| ·增重率测试 | 第53页 |
| ·回潮率测定 | 第53页 |
| ·断裂强度及断裂延伸率测定 | 第53-54页 |
| ·撕破强力测试 | 第54页 |
| ·白度、K/S值测定 | 第54页 |
| 3 结果与讨论 | 第54-71页 |
| ·丝肽与四氯化锡作用后对涤纶进行整理 | 第54-57页 |
| ·不同pH值对织物增重率的影响 | 第54-55页 |
| ·不同丝肽用量对织物增重率的影响 | 第55-56页 |
| ·不同四氯化锡用量对织物增重率的影响 | 第56-57页 |
| ·丝肽与单宁作用后对涤纶进行整理 | 第57-58页 |
| ·不同单宁用量对织物增重率的影响 | 第57-58页 |
| ·不同丝肽用量对织物增重率的影响 | 第58页 |
| ·羟基磷灰石-丝素粉的制备及其在涤纶织物上的整理 | 第58-71页 |
| ·羟基磷灰石-丝素粉末的制备及红外表征 | 第59-61页 |
| ·不同温度对复合颗粒整理织物的影响 | 第61-63页 |
| ·不同时间对复合颗粒整理织物的影响 | 第63-64页 |
| ·不同pH对复合颗粒整理织物的影响 | 第64-65页 |
| ·不同配比对复合颗粒整理织物的影响 | 第65-66页 |
| ·不同种类的粘合剂对复合颗粒整理织物的影响 | 第66-71页 |
| 4 结论 | 第71-72页 |
| 参考文献 | 第72-73页 |
| 第五章 结论 | 第73-74页 |
| 1 涤纶经吸湿排汗整理后交联丝素 | 第73页 |
| 2 丝肽经环糊精包合后整理涤纶 | 第73页 |
| 3 丝素在粘合剂作用下整理涤纶 | 第73-74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4-75页 |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