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6-8页 |
1 绪论 | 第8-12页 |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研究方法与文章结构 | 第11-12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2-23页 |
·国外实证研究综述 | 第12-16页 |
·国外规范研究综述 | 第16-20页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20-22页 |
·简短评述 | 第22-23页 |
3 我国贷款损失准备金会计政策发展历程回顾及评述 | 第23-42页 |
·按单一比例提取阶段(1986-2000) | 第23-27页 |
·按贷款质量分类提取阶段(2001-2005) | 第27-33页 |
·按贷款现值计量结果提取阶段(2006至今) | 第33-42页 |
4 我国银行贷款损失准备金会计政策应用及计提实务 | 第42-69页 |
·商业银行现行贷款损失准备金会计政策应用比较 | 第42-53页 |
·银行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实务分析 | 第53-64页 |
·我国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政策存在问题总结 | 第64-69页 |
5 美国经验教训之一:准则模糊与银行危机(1975-1992) | 第69-79页 |
·SFAS NO.5: FASB首份涉及贷款损失的会计准则 | 第69-71页 |
·SFAS NO.5在贷款损失会计政策上的模糊性 | 第71-74页 |
·银行危机:准则模糊难辞其咎 | 第74-79页 |
6 美国经验教训之二:部门分歧与实务混乱(1993-1998) | 第79-89页 |
·SFAS NO.114:首份专门针对贷款计量的会计准则 | 第79-82页 |
·1993联合公告:银行监管部门的分歧性理解和规定 | 第82-84页 |
·SunTrust事件:政策冲突白热化的起点 | 第84-89页 |
7 美国经验教训之三:争论、协调与妥协(1999-2006) | 第89-107页 |
·Viewpoint: FASB的重申和澄清 | 第89-91页 |
·银行监管部门的坚持及与会计部门的争论 | 第91-97页 |
·协调后初步达成共识 | 第97-98页 |
·SOP: AICPA为制定详细准则所做的努力 | 第98-104页 |
·2006联合公告:银行监管部门的妥协 | 第104-107页 |
8 美国经验教训之四:计量模式的变革与探索(1991-2007) | 第107-120页 |
·贷款现行计量模式与公允价值计量的比较 | 第107-113页 |
·FASB在贷款公允价值计量上的探索和阻力 | 第113-116页 |
·贷款公允价值计量面临的理论与实务挑战 | 第116-120页 |
9 对我国贷款损失准备金会计政策的思考 | 第120-125页 |
·充分重视贷款损失准备金在银行稳健经营中的重要作用 | 第120页 |
·贷款损失准备金相关政策部门要加强沟通与协调 | 第120-121页 |
·制定高质量的贷款损失准备金会计准则 | 第121-124页 |
·积极探索并谨慎对待贷款计量模式变革 | 第124-125页 |
10 结论 | 第125-127页 |
注释 | 第127-128页 |
参考文献 | 第128-134页 |
致谢 | 第1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