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2页 |
1.使用高硫煤炭对环境的危害 | 第10-11页 |
2.现有煤炭脱硫技术 | 第11-13页 |
·煤炭中硫的赋存形态 | 第11-12页 |
·现有煤炭脱硫技术及优缺点 | 第12-13页 |
3.微生物技术脱硫的优势 | 第13-19页 |
·微生物脱硫技术研究概况 | 第13-15页 |
·国外微生物脱硫技术研究 | 第13-14页 |
·国内微生物脱硫技术研究 | 第14-15页 |
·煤炭微生物脱硫机理 | 第15-17页 |
·无机硫脱除机理 | 第15页 |
·有机硫脱除机理 | 第15-17页 |
·煤炭微生物脱硫影响因素 | 第17-18页 |
·存在问题和改进措施 | 第18-19页 |
4.本项课题立题依据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立题依据 | 第19-20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5.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二章 试验用微生物性状及煤样的分析测定 | 第22-28页 |
1.试验用煤样概述及其分析测定 | 第22-23页 |
2.试验用微生物特征 | 第23-25页 |
·硅酸盐细菌特征 | 第23-24页 |
·不动杆菌S03和S06菌株的特征 | 第24-25页 |
·NJDX1—④菌株的特征 | 第25页 |
3.试验用煤样的分析 | 第25-27页 |
·硫的测定 | 第25-27页 |
·脱硫结果计算 | 第27页 |
4.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微生物对煤炭脱硫试验研究 | 第28-44页 |
第一节 硅酸盐细菌对煤炭脱硫作用初步研究 | 第28-35页 |
1.材料与方法 | 第28-31页 |
·材料 | 第28-30页 |
·煤样 | 第28页 |
·菌种 | 第28页 |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28-29页 |
·主要试剂与药品 | 第29-30页 |
·方法 | 第30-31页 |
·脱硫用硅酸盐细菌种子液的获得 | 第30页 |
·煤样脱硫处理方法 | 第30-31页 |
·煤样后处理 | 第31页 |
·煤样分析与结果计算 | 第31页 |
2.结果与讨论 | 第31-35页 |
·硅酸盐细菌在含煤培养基中的生长 | 第31页 |
·硅酸盐细菌驯化培养后对煤样的脱硫效果 | 第31-33页 |
·含煤样培养基培养细菌后煤样的脱硫效果 | 第33-35页 |
3.结论 | 第35页 |
第二节 不动杆菌S03和S06菌株对煤炭脱硫作用初步研究 | 第35-39页 |
1.材料与方法 | 第35-37页 |
·材料 | 第35-36页 |
·煤样 | 第35页 |
·菌种 | 第35页 |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35页 |
·主要试剂与药品 | 第35-36页 |
·方法 | 第36-37页 |
·脱硫用S03和S06菌株的获得 | 第36-37页 |
·煤样脱硫处理方法 | 第37页 |
·煤样后处理 | 第37页 |
·煤样分析与结果计算 | 第37页 |
2.结果与讨论 | 第37-38页 |
3.结论 | 第38-39页 |
第三节 NJDX1—④号菌株对煤炭脱硫作用初步研究 | 第39-43页 |
1.材料与方法 | 第39-41页 |
·材料 | 第39-40页 |
·煤样 | 第39页 |
·菌种 | 第39页 |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39页 |
·主要试剂与药品 | 第39-40页 |
·方法 | 第40-41页 |
·NJDX1—④菌株的培养 | 第40页 |
·煤样脱硫处理方法 | 第40-41页 |
·煤样后处理 | 第41页 |
·煤样分析与结果计算 | 第41页 |
2.结果与讨论 | 第41-42页 |
3.结论 | 第42-43页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四章 硅酸盐细菌对煤炭脱硫条件优化及其脱硫机理初步研究 | 第44-62页 |
第一节 硅酸盐细菌对煤炭脱硫条件优化研究 | 第44-53页 |
1.材料与方法 | 第44-47页 |
·材料 | 第44-46页 |
·煤样 | 第44-45页 |
·菌种 | 第45页 |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45页 |
·主要试剂与药品 | 第45-46页 |
·方法 | 第46-47页 |
·含氮培养基对脱硫效果的影响 | 第46页 |
·不同处理时间对脱硫效果的影响 | 第46-47页 |
·不同摇床转速对脱硫效果的影响 | 第47页 |
·煤样投加量对脱硫效果的影响 | 第47页 |
·菌剂投加量对脱硫效果的影响 | 第47页 |
·正交实验法确定最佳脱硫效果所需条件 | 第47页 |
2.结果与讨论 | 第47-53页 |
·硅酸盐细菌采用含氮培养基培养后的脱硫效果 | 第47-48页 |
·最佳处理时间确定 | 第48-49页 |
·最佳摇床转速确定 | 第49页 |
·最佳煤样投加量确定 | 第49-50页 |
·最佳菌剂投加量确定 | 第50-51页 |
·正交试验法确定硅酸盐细菌煤炭脱硫最佳条件 | 第51-53页 |
3.结论 | 第53页 |
第二节 硅酸盐细菌煤炭脱硫机理初步研究 | 第53-61页 |
1.材料与方法 | 第53-57页 |
·材料 | 第53-56页 |
·处理样品 | 第53-54页 |
·菌种 | 第54页 |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54-55页 |
·主要试剂与药品 | 第55-56页 |
·方法 | 第56-57页 |
·含氮种子液与无氮种子液中细菌对煤炭脱硫作用 | 第56页 |
·含氮种子液中细菌对黄铁矿和硫化亚铁作用 | 第56页 |
·煤样分析与结果计算 | 第56-57页 |
2.结果与讨论 | 第57-60页 |
·含氮种子液与无氮种子液中细菌对煤炭脱硫作用机理分析 | 第57-59页 |
·含氮种子液中细菌对黄铁矿和硫化亚铁作用分析 | 第59-60页 |
3.结论 | 第60-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2-65页 |
1.结论 | 第62-63页 |
2.本课题创新之处 | 第63页 |
3.展望 | 第63-64页 |
4.有待进一步完善的工作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附录 | 第70-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