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远地区的内地化--以八番土司为中心的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前言 | 第8-9页 |
绪论 | 第9-16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9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9-11页 |
(一) 国内对八番土司的研究状况 | 第9-11页 |
(二) 国外对八番土司的研究状况 | 第11页 |
三、几个概念的界定 | 第11-15页 |
(一) 内地 | 第11页 |
(二) 八番 | 第11-14页 |
(三) 土司与土官 | 第14-15页 |
(四) 对改土归流作用的评价 | 第15页 |
四、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 第15-16页 |
第一章 八番土司的历史渊源 | 第16-19页 |
第二章 八番地区内地化序幕的拉开 | 第19-28页 |
第一节 元政府对八番地区的纳入和管理 | 第19-20页 |
一、八番地区的纳入 | 第19页 |
二、八番地区的行政建置 | 第19-20页 |
第二节 元政府在八番地区实行土司制度 | 第20-24页 |
一、土司制度的设立 | 第20-21页 |
二、土司制度与羁縻制度的异同 | 第21-22页 |
三、元政府对土司的管理 | 第22-24页 |
第三节 元朝八番地区的社会矛盾 | 第24-25页 |
第四节 元政府在八番地区的开发 | 第25-28页 |
一、军事控制 | 第25页 |
二、站赤 | 第25-26页 |
三、屯田 | 第26页 |
四、文教政策 | 第26-28页 |
第三章 八番地区内地化过程的加速 | 第28-42页 |
第一节 明政府对八番地区的控制 | 第28-30页 |
一、对贵州八番地区地理军事位置的重视 | 第28-29页 |
二、行政建置 | 第29-30页 |
第二节 明政府在八番地区实施土司制度 | 第30-33页 |
一、对八番土司的收附 | 第30页 |
二、实行土司制度的原因 | 第30-31页 |
三、土司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 第31-32页 |
四、八番土司统治区内的社会状况 | 第32-33页 |
五、明朝土司制度的历史作用 | 第33页 |
第三节 八番土司与明政府的关系 | 第33-36页 |
一、八番土司与明政府的友好关系 | 第33-35页 |
二、八番土司与明政府的矛盾 | 第35-36页 |
第四节 明政府在八番地区的改土设流 | 第36页 |
第五节 明政府在八番地区的开发 | 第36-42页 |
一、道路驿站 | 第37页 |
二、设哨屯田 | 第37-38页 |
三、文教政策 | 第38-42页 |
第四章 八番地区从外化到内属的基本完成 | 第42-57页 |
第一节 清政府对八番地区的管理和控制 | 第42-49页 |
一、清初对八番土司的政策 | 第42页 |
二、军事政策 | 第42-44页 |
三、对八番土司的控制 | 第44页 |
四、康熙时的改土归流 | 第44-45页 |
五、雍正、乾隆时的改土归流 | 第45-49页 |
第二节 清政府在八番地区的经济政策 | 第49-50页 |
第三节 清政府在八番地区的文化政策 | 第50-57页 |
一、设立儒学 | 第51-52页 |
二、设立各类学校 | 第52-53页 |
三、大开科举之门 | 第53-54页 |
四、移风易俗 | 第54-57页 |
结束语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4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4-65页 |
后记 | 第65-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