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物课堂提问答而不准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11页 |
引言 | 第11-16页 |
Ⅰ 研究的背景 | 第12-13页 |
Ⅱ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Ⅲ 研究的方法 | 第14-15页 |
Ⅳ 研究的流程 | 第15-16页 |
1 本研究借鉴的教育理论 | 第16-26页 |
·布鲁姆--特内教学提问模式 | 第16-17页 |
·建构主义理论 | 第17-20页 |
·日常概念和科学概念理论 | 第20-22页 |
·布鲁纳认知学说 | 第22-23页 |
·尝试错误教学法 | 第23-24页 |
·定势理论 | 第24页 |
·迁移理论 | 第24-26页 |
2 学生回答课堂提问的实然状态调查 | 第26-33页 |
·调查的目的 | 第26页 |
·调查的范围与对象 | 第26页 |
·调查的方法 | 第26页 |
·调查的结果与统计 | 第26-33页 |
·问卷调查结果 | 第26-31页 |
·教师访谈调查结果 | 第31-32页 |
·调查结果的启示 | 第32-33页 |
3 针对学生答而不准的课堂观察与究因 | 第33-48页 |
·教师的原因 | 第34-35页 |
·提问对象选择的偏颇 | 第34页 |
·期待时间的过短 | 第34-35页 |
·教师神态的表现 | 第35页 |
·教师评价的技巧 | 第35页 |
·学生的原因 | 第35-48页 |
·审题不明导致答而不准 | 第35-37页 |
·日常概念和科学概念相矛盾导致答而不准 | 第37-38页 |
·知识迁移能力差导致答而不准 | 第38-39页 |
·思维定势导致答而不准 | 第39-41页 |
·理论不能联系实际导致答而不准 | 第41-42页 |
·思维结构不完整导致答而不准 | 第42-44页 |
·不善于比较总结导致答而不准 | 第44-45页 |
·心里紧张导致答而不准 | 第45-46页 |
·表述时抓不住关键词导致答而不准 | 第46-48页 |
4 应对学生课堂提问答而不准教学策略的开发 | 第48-57页 |
·突破审题关策略 | 第48页 |
·咬文嚼字,寻找关键 | 第48页 |
·善于挖掘隐含条件,排除干扰条件 | 第48页 |
·矫正迷思概念策略 | 第48-49页 |
·比较法 | 第49页 |
·绘制概念图 | 第49页 |
·认知顺应 | 第49页 |
·培养知识迁移能力的策略 | 第49-50页 |
·避免机械性学习,实现有意义的学习 | 第50页 |
·构建具有清晰、概括、包容性的认知结构 | 第50页 |
·创设迁移氛围 | 第50页 |
·打破思维定势策略 | 第50-51页 |
·激疑,拓展学生思维 | 第51页 |
·培养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 | 第51页 |
·补充生物新信息 | 第51页 |
·理论联系实际策略 | 第51-52页 |
·关注社会,认识生命价值 | 第52页 |
·自主参与学习 | 第52页 |
·以生活实例补充教材 | 第52页 |
·扫除思维障碍策略 | 第52-53页 |
·多举实例扫除思维障碍 | 第53页 |
·“头脑风暴法” | 第53页 |
·构建整体知识体系策略 | 第53-54页 |
·注重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 第53-54页 |
·整合琐碎内容 | 第54页 |
·“顾后瞻前法” | 第54页 |
·恰当的期待时间策略 | 第54-55页 |
·客观评价策略 | 第55页 |
·利用评价功能 | 第55页 |
·实行多元化评价 | 第55页 |
·注重表达技巧策略 | 第55-57页 |
·善于使用关键词 | 第56页 |
·教学突出重点 | 第56页 |
·及时归纳知识点 | 第56-57页 |
结论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附录 | 第60-62页 |
后记 | 第62-6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