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引言 | 第10-19页 |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阐述 | 第10-11页 |
二、交叉学科的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三、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3-17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二) 技术路线 | 第14-17页 |
四、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结构 | 第17-18页 |
五、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第18-19页 |
(一) 本文可能的创新有: | 第18页 |
(二) 本文可能存在的不足: | 第18-19页 |
第一章 相关概念的辨析 | 第19-28页 |
一、学科、专业 | 第19-23页 |
(一) 学科、农业学科与非农学科 | 第19-22页 |
(二) 专业、农科专业与非农专业 | 第22-23页 |
二、学科交叉与高等学校发展的关系 | 第23-28页 |
(一) 学科发展与学校发展的关系 | 第23-25页 |
(二) 学科交叉的理论与实践 | 第25-28页 |
第二章 农业学科与非农学科交叉渗透对农业院校发展的意义 | 第28-38页 |
一、农业学科在农业院校发展战略中的价值与功能 | 第28-30页 |
二、非农学科对加快农业院校发展的价值 | 第30-31页 |
三、两类学科同生共进的战略依据:有利于实现战略功能互补 | 第31-34页 |
(一) 有利于增强重点农业大学的社会适应性 | 第31-32页 |
(二) 有利于增强重点农业大学的市场竞争力 | 第32-34页 |
四、战略管理前景:战略核心不变,但战略重点范围趋于扩大 | 第34-38页 |
第三章 南京农业大学农业学科与非农学科现状调查与分析 | 第38-53页 |
一、农科专业与非农专业的现状 | 第38-41页 |
二、农业学科与非农学科的竞争力分析 | 第41-42页 |
三、学术竞争力指标体系和市场竞争力指标体系的设计 | 第42-51页 |
(一) 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 第42-43页 |
(二) 指标定义及数据来源 | 第43页 |
(三) 确定学术竞争力指标体系权重 | 第43-47页 |
(四) 学术竞争力的数据测算 | 第47-51页 |
四、研究结论 | 第51-53页 |
(一) 农业学科与非农学科能够实现战略功能互补、同生共进 | 第51-52页 |
(二) 依靠产学研结合推动学术竞争力强劲的农业学科向市场化方向发展 | 第52页 |
(三) 提升市场竞争力强劲的非农学科的学术竞争力的路径选择 | 第52-53页 |
第四章 促进农业学科与非农学科交叉渗透的可行途径及效果预测 | 第53-58页 |
一、促进两类学科交叉渗透的可行途径 | 第53-54页 |
(一) 基于SWOT模型分析 | 第53页 |
(二) ABC分析法 | 第53-54页 |
二、若干研究结论 | 第54-58页 |
(一) 两类学科交叉渗透及共同发展的基本战略 | 第54-55页 |
(二) 促进农业学科与非农学科交叉渗透的可行途径 | 第55-58页 |
主要结论 | 第58-60页 |
1、农业学科与非农学科能够实现战略功能互补、同生共进 | 第58页 |
2、依靠产学研结合推动学术竞争力强劲的农业学科向市场化方向发展 | 第58页 |
3、提升市场竞争力强劲的非农学科的学术竞争力的路径选择 | 第58-59页 |
4、扩大农业大学的战略重点范围 | 第59-60页 |
结束语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