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14页 |
| ·陕北暴雨研究意义和研究进展 | 第10-11页 |
| ·数值模拟在陕西暴雨研究中的运用 | 第11-12页 |
|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研究的内容 | 第12-14页 |
| 第二章 “06.9”陕北暴雨大尺度环流背景及天气尺度系统分析 | 第14-17页 |
| ·雨情、灾情及造成的影响 | 第14-15页 |
| ·大尺度环流特征及影响系统分析 | 第15-17页 |
| 第三章 中尺度天气背景场诊断分析 | 第17-27页 |
| ·能量场 | 第17-18页 |
| ·K指数 | 第18-20页 |
| ·水汽输送 | 第20-21页 |
| ·垂直运动 | 第21-22页 |
| ·风暴相对螺旋度分析 | 第22-24页 |
| ·中尺度对流云团分析 | 第24-25页 |
| ·引言 | 第24-25页 |
| ·t_(bb)云团分析 | 第25页 |
| ·小结 | 第25-27页 |
| 第四章 中尺度滤波 | 第27-33页 |
| ·中尺度滤波介绍 | 第27页 |
| ·Barnes中尺度滤波基本原理 | 第27-29页 |
| ·滤波数据 | 第29页 |
| ·滤波试验一 | 第29-31页 |
| ·滤波试验二 | 第31-32页 |
| ·小结 | 第32-33页 |
| 第五章 中尺度数值模拟 | 第33-59页 |
| ·WRF中尺度模式介绍 | 第33-36页 |
| ·模式的动力框架和程序结构 | 第33-34页 |
| ·模式的动力框架 | 第33页 |
| ·模式的程序结构 | 第33-34页 |
| ·模式物理过程参数化 | 第34-36页 |
| ·微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 | 第34-35页 |
| ·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 | 第35页 |
| ·模式的其他物理方案 | 第35-36页 |
| ·模式的格距及计算区域范围 | 第36页 |
| ·初始场及侧边界条件 | 第36页 |
| ·模式参数化方案 | 第36页 |
| ·模拟结果检验 | 第36-41页 |
| ·中尺度系统强降水模拟与实况对比分析 | 第36-38页 |
| ·大尺度环流系统形势的检验 | 第38-39页 |
| ·模拟的雷达反射率因子与实况的对比分析 | 第39-41页 |
| ·小结 | 第41页 |
| ·模拟结果分析 | 第41-59页 |
| ·涡度场与散度场 | 第41-43页 |
| ·湿度场和垂直速度场 | 第43-44页 |
| ·位势涡度场的模拟 | 第44-51页 |
| ·干位涡与暴雨的关系 | 第44-46页 |
| ·湿位涡与暴雨的关系 | 第46-51页 |
| ·湿Q矢量分析 | 第51-59页 |
| ·Q矢量分析 | 第51-52页 |
| ·Q矢量散度与降水分布的关系 | 第52-53页 |
| ·Q矢量场与降水分布的关系 | 第53-56页 |
| ·Q矢量场与位温的关系 | 第56-59页 |
| 第六章 秦岭山脉对陕北强降水的作用 | 第59-63页 |
| ·引言 | 第59页 |
| ·试验方案设计 | 第59-60页 |
| ·试验结果分析 | 第60-63页 |
| 第七章 云迹风资料的同化在陕北暴雨中的初步应用 | 第63-73页 |
| ·前言 | 第63-64页 |
| ·WRF三维变分同化系统介绍 | 第64-65页 |
| ·试验方案 | 第65页 |
| ·同化结果分析 | 第65-73页 |
| ·降水量的对比分析 | 第65-67页 |
| ·700hPa位势高度场分析 | 第67-68页 |
| ·700hPa风速差分析 | 第68-69页 |
| ·200hPa风速差分析 | 第69-71页 |
| ·小结 | 第71-73页 |
| 第八章 总结与讨论 | 第73-76页 |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