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4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8-9页 |
二、 概念的界定 | 第9-10页 |
1、“生态文明”概念的界定 | 第9页 |
2、“农村”概念的界定 | 第9-10页 |
三、 研究的意义 | 第10-12页 |
1. 搞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需要 | 第10-11页 |
2. 搞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 第11页 |
3. 搞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需要 | 第11-12页 |
四、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五、 论文基本框架 | 第13-14页 |
第二章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紧迫性分析 | 第14-26页 |
一、 农村生态环境质量现状概述 | 第14-22页 |
(一) 生存环境不容乐观 | 第14-17页 |
1. 饮用水存在安全隐患 | 第15-16页 |
2. 环境污染事故时有发生 | 第16-17页 |
(二) 人居环境质量不高 | 第17-22页 |
1. 地表水环境恶化 | 第17-19页 |
2. 垃圾污染问题突出 | 第19-20页 |
3. 环保基础设施不配套 | 第20-21页 |
4. 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 第21-22页 |
二、 主要污染源分析 | 第22-26页 |
1. 农业面源污染加剧 | 第22-23页 |
2. 生活污水排放逐年增加 | 第23页 |
3. 垃圾难以有效处置 | 第23页 |
4. 畜禽养殖污染开始显现 | 第23-24页 |
5. 工业污染隐患依然存在 | 第24页 |
6. 生态破坏比较严重 | 第24-26页 |
第三章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26-37页 |
一、 直接原因 | 第26-32页 |
1. 农业生产方式落后 | 第26-27页 |
2. 农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强 | 第27页 |
3.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机制不适应形势需要 | 第27-29页 |
4. 农村环保投入严重不足 | 第29-30页 |
5. 农村环保科技支撑薄弱 | 第30-31页 |
6. 农村环保法律法规和制度不健全 | 第31页 |
7. 农村环保激励政策欠缺 | 第31-32页 |
二、 深层次原因 | 第32-37页 |
(一) 体制方面,存在二元结构下城乡不平等的矛盾 | 第32-33页 |
(二) 经济方面,存在由产权制度不明晰产生的矛盾 | 第33页 |
(三) 政治方面,存在落实科学发展观不到位的矛盾 | 第33-37页 |
1. 地方政府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重要性认识不足 | 第33-34页 |
2. 体现生态文明理念的地方官员政绩考核体系亟待完善 | 第34-35页 |
3. 体现以人为本理念的公众参与机制尚未建立 | 第35-37页 |
第四章 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措施 | 第37-48页 |
一、 以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强化政府责任主体的各项职能 | 第37-41页 |
(一) 建立健全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 | 第37-39页 |
1. 完善农村环境管理体制 | 第37-38页 |
2. 建立健全考核奖惩机制 | 第38-39页 |
3. 加强农村环保力量建设 | 第39页 |
(二) 加大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资金投入力度 | 第39页 |
(三) 完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法规及政策 | 第39-41页 |
1. 制定完善约束性法规政策 | 第40页 |
2. 制定完善激励性政策 | 第40-41页 |
二、 以生态功能区划为指导,调整优化生产力布局 | 第41-44页 |
(一) 以生态农业为抓手,解决农业面源污染问题 | 第41-43页 |
1. 生态农业的定义与作用 | 第41-42页 |
2. 生态农业面临的困境 | 第42页 |
3. 推进生态农业发展的措施 | 第42-43页 |
(二) 以规划为引导,解决布局性和结构性污染问题 | 第43-44页 |
1. 完善《土地总体利用规划》,实现“三集中” | 第43页 |
2. 修编《村镇建设规划》,完善农村环保基础设施 | 第43-44页 |
三、 以科技进步为支撑,消除农村环境污染 | 第44-45页 |
四、 以严格执法为手段,着力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 | 第45-46页 |
1. 全力保障农村饮用水安全 | 第45-46页 |
2. 严格控制农村地区工业污染 | 第46页 |
3. 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监管 | 第46页 |
4. 积极防治农村土壤污染 | 第46页 |
五、 以公众参与为基础,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 第46-48页 |
1. 扩大公众参与范围 | 第46页 |
2. 转变农民生产生活方式 | 第46-47页 |
3. 开展农村生态示范创建活动 | 第47-48页 |
结论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51-52页 |
后记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