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问题的起源 | 第10-11页 |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 | 第11-14页 |
·国内研究状况 | 第11-13页 |
·国外研究状况 | 第13-14页 |
·研究意义与目的 | 第14-15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4-15页 |
·研究目的 | 第15页 |
·研究的方法和技术手段 | 第15-16页 |
·研究的方法 | 第15页 |
·研究的技术手段 | 第15-16页 |
·论文框架 | 第16页 |
小结 | 第16-17页 |
第二章 建筑类型学理论简述 | 第17-25页 |
·哲学基础 | 第17-20页 |
·结构主义(Structuralism) | 第17-19页 |
·存在主义建筑现象学 | 第19-20页 |
·原型 | 第20-22页 |
·原型 | 第20页 |
·类型与模型 | 第20-21页 |
·类型与形式、风格 | 第21-22页 |
·罗西的“类型学”(Typology)理论 | 第22-24页 |
·理性主义类型学 | 第22-23页 |
·“类似性城市”的思想 | 第23-24页 |
小结 | 第24-25页 |
第三章 徽州古村落空间要素及特征概述 | 第25-54页 |
·空间的概述 | 第25-26页 |
·空间的概念 | 第25页 |
·空间要素 | 第25页 |
·徽州古村落的空间要素 | 第25-26页 |
·徽州古村落整体环境空间分析 | 第26-30页 |
·徽州古村落的外部环境 | 第26-28页 |
·徽州古村落的村落的布局 | 第28-29页 |
·徽州古村落整体环境空间特点 | 第29-30页 |
·徽州古村落村落空间构成分析 | 第30-44页 |
·启—边界(EDGE) | 第30-33页 |
·承—路径(PATH) | 第33-37页 |
·转—节点(NODE) | 第37-40页 |
·合—中心(CENTER) | 第40-43页 |
·徽州古村落村落空间构成的特点 | 第43-44页 |
·徽州古村落建筑要素分析 | 第44-53页 |
·变—形体要素 | 第45-48页 |
·重—空间要素 | 第48-51页 |
·留—色彩要素 | 第51-52页 |
·圆—材料要素 | 第52页 |
·徽州古村落建筑要素特点 | 第52-53页 |
小结 | 第53-54页 |
第四章 徽州古村落“聚落、街巷、天井”的空间原型 | 第54-72页 |
·徽州古村落聚落、街巷、天井空间 | 第54-60页 |
·道法自然的乡土聚落 | 第54-56页 |
·贾而好儒的街巷空间 | 第56-58页 |
·天人合一的天井空间 | 第58-60页 |
·心里感受与徽州古村落空间类型 | 第60-65页 |
·徽州古村落“聚落、街巷、天井”空间的审美原则 | 第60-64页 |
·徽州古村落“聚落、街巷、天井”空间的情感需求 | 第64-65页 |
·行为活动与徽州古村落空间类型 | 第65-69页 |
·空间引导与交往活动 | 第67-68页 |
·开放的界面 | 第68页 |
·空间的吸引力 | 第68-69页 |
·徽州古村落空间体系的类型与原形、形式解析 | 第69-71页 |
·徽州古村落空间类型与“类似性城市” | 第69-70页 |
·徽州古村落空间的类型与原形、形式解析 | 第70-71页 |
小结 | 第71-72页 |
第五章 徽州古村落空间原型的形式表达 | 第72-80页 |
·徽州古村落空间原型的内向性形式表达 | 第72-76页 |
·中心——以“点”形态构建空间核心 | 第72-73页 |
·方向——以“线”形态组织空间结构脉络和空间 | 第73-74页 |
·领域——以“面”形态构建具有明显边界的封闭性空间 | 第74-75页 |
·群组——以“群”形态构建具有围合关系的内向群体空间 | 第75-76页 |
·徽州古村落空间原型的意象性形式表达 | 第76-79页 |
·文化意象 | 第76-77页 |
·生态意象 | 第77-78页 |
·空间意象 | 第78-79页 |
小结 | 第79-80页 |
第六章 方法论的思考 | 第80-86页 |
·解读 | 第80-81页 |
·选择 | 第81-82页 |
·转换 | 第82-83页 |
·案例分析:徽州文化园规划与建筑设计 | 第83-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88页 |
引文 | 第88-90页 |
附录一 图片清单 | 第90-95页 |
附录二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叙述论文集工程实践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