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大气环境质量评价及预测模式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3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6页 |
|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3页 |
| ·大气质量评价模型综述 | 第13-18页 |
| ·大气污染指数评价法 | 第14-16页 |
| ·大气污染经济学评价法 | 第16页 |
| ·大气污染生物评价法 | 第16页 |
| ·专家评价法 | 第16-17页 |
| ·模糊综合评价法 | 第17页 |
| ·灰关联分析法 | 第17页 |
| ·基于GIS技术的评价方法 | 第17-18页 |
| ·大气质量预测模型综述 | 第18-24页 |
| ·高斯模型 | 第19页 |
| ·箱模型 | 第19-20页 |
| ·统计模型 | 第20-21页 |
| ·湍流封闭模型 | 第21-22页 |
| ·UAM模型 | 第22-23页 |
| ·Models-3模型 | 第23-24页 |
|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 第二章 区域概况及气象特征 | 第26-34页 |
|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6-27页 |
| ·污染源分析 | 第27-29页 |
| ·点源 | 第28-29页 |
| ·面源 | 第29页 |
| ·环境空气现状监测 | 第29-31页 |
| ·监测点位的确定 | 第29-30页 |
| ·监测结果分析 | 第30-31页 |
| ·大气稳定度 | 第31-32页 |
| ·研究区域平均风速和风向频率 | 第32-34页 |
| 第三章 研究区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 第34-43页 |
| ·大气环境评价方法概述 | 第34-37页 |
| ·环境质量分级聚类模型 | 第34-35页 |
| ·灰关联评价模型 | 第35-36页 |
| ·基于GIS技术的加权指数模型 | 第36-37页 |
| ·研究区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 第37-42页 |
| ·大气环境质量模糊综合评价 | 第38-39页 |
| ·大气环境质量灰关联评价 | 第39-41页 |
| ·基于GIS技术的大气环境质量评价 | 第41-42页 |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 第四章 大气质量预测模型参数的确定 | 第43-55页 |
| ·三维多箱模型参数的确定 | 第43-48页 |
| ·大气混合层高度 | 第43-46页 |
| ·子箱体平均风速 | 第46-47页 |
| ·垂直扩散系数 | 第47-48页 |
| ·水平扩散系数 | 第48页 |
| ·高斯模型参数的确定 | 第48-54页 |
| ·烟气抬升高度 | 第48-51页 |
| ·扩散参数σ_y、σ _z | 第51-54页 |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 第五章 研究区大气质量预测 | 第55-78页 |
| ·箱式模型的建立 | 第55-70页 |
| ·子箱体的划分 | 第55-56页 |
| ·子箱体面源污染平均排放速率 | 第56-57页 |
| ·基本假设 | 第57-58页 |
| ·污染物的物理化学去除机理 | 第58-59页 |
| ·流入浓度的确定 | 第59页 |
| ·四个风向组下的三维多箱模型 | 第59-67页 |
| ·平均浓度的计算 | 第67-70页 |
| ·高斯扩散模型的建立 | 第70-76页 |
| ·高架连续点源基本公式 | 第70页 |
| ·有风时下风向点源扩散模式 | 第70-71页 |
| ·小风或静风时点源扩散模式 | 第71页 |
| ·长期平均浓度 | 第71-72页 |
| ·多源排放模式 | 第72-73页 |
| ·研究区点源污染预测 | 第73-76页 |
|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 第六章 结论 | 第78-79页 |
| 参考文献 | 第79-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