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2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2-20页 |
| ·选题的意义 | 第12-13页 |
| ·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 第13-16页 |
|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 ·本文的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第18-20页 |
| 第2章 青州北朝背屏式石造像概况 | 第20-36页 |
| ·青州地区北朝佛教造像产生的历史背景 | 第20-21页 |
| ·青州地区地理范围的界定 | 第21-22页 |
| ·青州北朝背屏式石造像中飞天伎乐图像概况 | 第22-36页 |
| ·"飞天伎乐"的概念 | 第22-24页 |
| ·可供研究图像的收集与整理 | 第24-36页 |
| 第3章 青州背屏式造像中飞天伎乐的艺术风格分析 | 第36-56页 |
| ·青州造像中飞天伎乐的形式分析 | 第36-49页 |
| ·主要类型 | 第36-39页 |
| ·分期、时代特征及典型造像 | 第39-42页 |
| ·乐舞性质考证 | 第42-49页 |
| ·青州造像中飞天伎乐的艺术表现手法 | 第49-52页 |
| ·精湛娴熟的雕刻技法 | 第49页 |
| ·色彩在造像中的体现 | 第49-50页 |
| ·贴金装饰手法的应用 | 第50-52页 |
| ·青州造像中飞天伎乐的艺术审美特征 | 第52-56页 |
| ·空间布局的对称性与灵活性 | 第52-53页 |
| ·浮雕与线刻交织运用的绘画性因素 | 第53-56页 |
| 第4章 青州背屏式造像中飞天伎乐艺术形像的渊源探析 | 第56-72页 |
| ·外部因素 | 第56-67页 |
| ·成都南朝造像的影响 | 第56-61页 |
| ·河北造像的影响 | 第61-64页 |
| ·中原石窟造像的影响 | 第64-67页 |
| ·自身的区域性因素 | 第67-72页 |
| ·两路(海、陆)交通的便利 | 第67-68页 |
| ·雕刻石材 | 第68页 |
| ·以鸟为图腾崇拜的东夷文化的孑遗 | 第68-72页 |
| 第5章 青州佛教造像中飞天伎乐的延续与流变 | 第72-76页 |
| 第6章 结语 | 第76-80页 |
| 参考文献 | 第80-84页 |
| 致谢 | 第84-86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6页 |